王春辰:張傑通過混合表現來創作繪畫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00:08:54 | 上傳: 2013-12-15

 

【圖文】 “山非山”張傑油畫作品展亮相798新繹空間

【視頻】 王端廷:張傑的風格是“具體象徵繪畫”

【視頻】 王林:張傑風景畫沒有受學院寫實傳統的限制

【視頻】 張傑:使用西方材料畫出東方情感

【視頻】 張傑油畫作品展在北京798新繹空間開幕

2013年12月14日,“山非山”張傑油畫作品展在北京798新繹空間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北京新繹愛特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主辦,國內藝術批評家王林擔當策展人。本次個展共展出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張傑自1997年至2013年的精品畫作二十五幅,將藝術家張傑15年來在油畫語言方面的探索歷程清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展現出“川美油畫”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次展覽不僅是對張傑藝術創作歷程的一次系統性梳理,也是川美油畫蓬勃發展的重要標誌。

開幕當天下午,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先生蒞臨本次展覽,並與張傑副院長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時給予了本次展覽充分的肯定與高度的評價。在隨後進行的“圖像轉向的個體性表達”學術沙龍中,新繹空間力邀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春辰,中國藝術研究院外國美術研究室副主任王端廷、著名批評家杜曦雲與藝術家、策展人展開研討,從學術角度梳理本次展覽。

自1987年以來,張傑筆不停耕,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不斷“修行”,作品融自然情懷與個人情感表現于一體,不斷探索東方水墨效果與西方油畫風格的交融,以及新舊油畫語言之間的轉換和作品的個性化表達。

與傳統風景油畫表現技法不同的是,張傑的作品都融入了中國繪畫的水墨元素,將傳統文化的符號植根于作品之中,讓源於西方的風景油畫看起來別有意境,進而煥發東方藝術的獨特價值,從美學與文學的角度,完美地詮釋了中國油畫“詩情畫意”的境界。

但張傑的“詩情畫意”帶有當代社會的明顯痕跡,有相當一部分美輪美奐的風景作品都被他加入了“干擾元素”,這些“被撕裂的風景”上面的劃痕,如同當今社會對自然過度開發留下的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口,他用浪漫主義的語言結合場景,表述人與自然間外化的矛盾,引發觀者內心巨大的觸動。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對自然的保護似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體,以關注自然,關注環保為出發點,在創作技法上融貫中西,張傑的作品不僅揭示了如何認知人與自然的關係,更拓展了中國當代油畫從技法表現到觀念性研究的新思路。肩負著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張傑懷著大我的情懷寄語自然,其作品對人類生存現狀的反思及中國當代油畫的發展都將起到重要的啟迪作用。

展覽將持續至2014年1月14日。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