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三屆“中華新星”藝術獎(百人會英才獎藝術類獎項的名稱)于10月31日舉行了頒獎典禮,來自全國15所高等美術院校的15位碩博士研究生獲得此獎項,其中來自清華美院的博士生王巍、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碩士生白冰洋、鄭虹分別獲冠軍和第二、三名。藝術中國對“中華新星”獎第一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巍進行了採訪。
藝術中國:您獲得了百人會英才獎藝術獎項的第一名,能簡單和我們聊聊您的獲獎感受嗎?
王巍: 很榮幸獲得百人會的“中華新星”獎,我其實也沒想到,還是很激動的。通過這次獲獎,我也認識了很多同行和朋友。説實話,我過去獲獎獲得不少,但是百人會的獎我還是第一次拿。我畫了十多年的工筆,曾經獲了很多獎,讀研究生時畫水墨人物也獲了不少獎,但是這個百人會的獎可能和國內的那些獎項還有些區別,它畢竟還是一個跨國度的獎項。它營造了一個跨國平臺,讓你去了解美國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包括領獎那天我們也有機會認識到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優秀人才。做藝術的時候應該和其他門類有所交叉,我覺得這對自己以後的藝術道路或者豐富自己閱歷方面是有幫助的,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機會。
藝術中國:您能否談談您獲得“中華新星”獎冠軍提交作品的創作過程嗎?
王巍:我這次獲獎的作品是張水墨人物畫,它曾經入選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和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為了準備全國美展,我也在這張畫上準備了有一年多的時間。這幾年我更多的關注人文色彩的東西,尤其是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的人文景觀和生活體悟。我幾乎每年都會到比較邊遠的地區去一兩次進行采風創作,這其中彝族人民對我的觸動比較大一些。彝族人民的生活是很艱苦的,他們生活在邊遠的高原地區,那裏不通火車,只有汽車,他們與外界相對隔閡,所以他們的思想和我們的思想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並不那麼了解外界的情況。
這張畫畫的是大涼山彝族人民趕集的場面,創作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在央美讀碩士的時候,我的老師的導師周思聰先生,她曾經創作的大涼山題材的作品,當時我在央美就有機會臨了好多她的畫。因為這段臨摹和學習的經歷,觸動我親自去涼山考察,然後十一屆美展的時候我就創作了這幅畫。
我每次創作的時候其實都在敘述一個故事,就像作家寫書或是導演拍攝影片一樣,我的畫也在用我自己的方式述説著。這幅畫描繪了彝族人趕集那一瞬間的一幕:他們的生活比較貧窮,所以他們之間的生活還存在著這種以物換物的初級交換方式,他們當時在拿著東西換吃的,所以我就捕捉到了這一瞬間的感受。
藝術中國:百人會英才獎藝術獎項的評選標準除了藝術創新以外,還包括對領導力、學術水準和公益活動經歷的考核,您作為本屆“中華新星”獎一等獎獲得者,您如何理解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
王巍:我從央美讀碩士的時候就已經參與過很多公益活動了,包括宋慶齡基金會、西部貧困兒童、以及一些賑災活動,這些我都參與過,並且也捐了很多作品,因為畫家也是社會的一份子,這些事情是很必要和必須的。包括我現在在清華讀博士期間,也參與了很多公益性的事業。
藝術中國:您認為自己被評選獲百人會藝術英才獎冠軍的原因是什麼?是哪些方面吸引了評委呢?
王巍:我現在的身份應該是雙重身份,第一個身份是學生,第二個身份是老師。因為我從大學畢業到現在這期間不停的在這兩種身份之間轉換,以前當老師,然後去讀研當學生,畢業後又當了幾年老師,之後再回來讀博,所以這段經歷一直是兩種身份的轉換。我很慶倖在中央美術學院讀碩士的時候遇到了李洋老師,在清華美術學院讀博士的時候遇到了馮遠老師。他們二位在我藝術創作道路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中央美院我得到了一個非常正統、系統而完善的中國畫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到清華後我又接觸了清華的教育體系師從馮遠先生。而馮遠先生是從中國美院畢業的,屬“浙派”,在他來到北京後又吸收了北方的繪畫風格,所以我非常榮幸我可以從他那裏學到南北方兩方面精華的東西,評委可能是看到了我作品中這方面的因素。
藝術中國:該獎項的一等獎有機會出國深造,能談談您在未來的打算和在國際性平臺上的藝術創作計劃嗎?
王巍:昨天在答辯的時候我也説到了這個,我想用“昨天、今天、明天”三句話來概括一下:昨天,我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第八屆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讓我走到了清華;今天,通過百人會藝術英才獎讓我有可能有機會前往美國,開拓視野;明天,我希望通過百人會英才獎的提供的平臺傳播中國的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文化和中國書畫。
最後,我還要感謝百人會給我們搭建的這個優秀的平臺,以及周昌新藝術基金給予的全面支援,感謝周昌新先生和百人會為我們提供的這次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