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常淳:以藝術之旅傳播國家形象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00:08:17 | 上傳: 2011-07-01

藝術中國專題報道:“和平之旅”哈薩克之行

2011年6月30日,藝術中國專訪了世界華人美術家環球繪畫和平之旅組委會秘書長邵常淳。

記者:邵秘書長,您最近率領“和平之旅”從哈薩克載譽歸來,能不能談一下此行的感受?

邵:這次去哈薩克是我們配合上海峰會的一個活動,我們與哈薩克美術界的合作已經有7,8年的歷史了,與其美術界的領導人都很熟。哈薩克的人民是非常熱情好客的,在他們的美術學院,博物館都給我們提供了不少便利。而且兩國的藝術家在一起進行繪畫比賽,交流,都非常踴躍,也非常成功。這次哈薩克之行,我本人感覺是非常滿意的。

記者:當地的獨有民族文化和風俗給您留下了哪些印象?

邵:他們服裝的色彩很明快,很適合我們的藝術家去創作。另外,這個國家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也比較快,人民生活的水準也是很高的。整個環境也比較不錯,空氣新鮮,使得我們的藝術家心曠神怡。特別是他們豪放的性格,讓我們感覺整個過程都很輕鬆。

記者:在參加活動的畫家中很多是國畫家,當地人民對我們獨有的藝術形式如何看待?

邵: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已經為世界所熟知,所以在藝術科學院的歡迎儀式上,他們的院長用很標準的聲音説出“國畫”一詞,對我們國畫的技法,色彩和背景都是比較佩服的。另外,我確實為我們的國畫藝術在國外被尊重和認可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記者:回想8年前,您組織策劃“和平之旅”活動的初衷是什麼?

邵:8年前,國際社會對中國不是很認識,特別是“中國威脅論”還是比較猛烈的。當時我覺得我應該為世界客觀了解中國做一些事情,我們選擇美術家與各個國家的政府、藝術機構以及各種各樣的部門去交流。繪畫這種語言是大家都能相互交流的,是能夠自然讀懂的,是沒有障礙的。另外,藝術是在和平的環境下才能發揚光大的,藝術需要和平,和平也需要藝術的裝點。所以我們用藝術去交流,用藝術的語言去溝通,只有溝通和交流,才能取得相互的信任。我們選擇美術去與世界人民溝通,這是我們當初選擇創建“和平之旅”的初衷。我認為這8年來,我們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8年來,我們有300多位藝術家獲得了各個國家的藝術科學院院士、榮譽教授、功勳藝術家等等,這些成就我們還是感覺蠻自豪的。這8年來的歷程當然離不開國家的支援,特別是外交部和文化部,沒有國家的支援,這麼大一個團隊,困難是可想而知的,我們衷心感謝外交部和文化部的幫助,以及熱心企業的支援。國家現在的民主程度越來越高,領導人的視野也越來越開闊,這也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那麼下一步,我們也在嘗試著各種形式,包括這些年我們把國外的藝術家引入中國,讓他們更好的了解我們,從歐洲、非洲、東南亞到獨聯體地區,我們組織了200多人次國外藝術家來中國,每一個人,都會激動地豎起大拇指。我覺得這種交往,比我們自己自吹自擂好的太多了。他們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去介紹中國,我想這是我們這個活動成功最好的體現。

記者:在未來,“和平之旅”有哪些計劃和革新?

邵:“和平之旅”下一步的發展應該分三個方面,一個是更好地配合國家利益,配合國家外交,把自己的民間角色當好;第二是我們既要接觸一些前衛藝術,也要更好地學習和交流我們傳統的東西,現在我們在比利時、美國有一些交流活動正在籌備。繼續進行美術教育,這是我們一直不變的中心工作。當然,這些年要支撐下來也是舉步維艱的,因為這些沒有辦法盈利,只靠畫家的畫來維持,就目前的狀況來講,還是很困難的,我們對藝術品市場的操作能力很差,所以我們想想能不能在國內創建一些藝術中心和美術家創作基地這樣的項目,我想政府可以支援我們,這樣的話我們的經濟基礎會牢一些,對畫家也好,對文化産業也好,這都是一個新的嘗試。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