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留學 > 留學要聞

教你快速融入留學生活

去年九月,上海戲劇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濮波,到英國百年名校利茲大學訪學,為期六個月。”濮波説,在《衛報》的新聞裏,他讀出總統離開“舞臺”後,真實生活的回歸:33名礦工與煤礦公司打起了官司。

■地球另一邊

上戲研究生訪問利茲大學

教你快速融入留學生活

文/劉輝 攝/濮波

近年來,海外留學熱愈演愈烈,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殊不知,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缺乏學習方法,讓不少學生走出國門後,很容易迷失方向,以致學無所成。

去年九月,上海戲劇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濮波,到英國百年名校利茲大學訪學,為期六個月。濮波以切身見聞,告訴那些已經出國留學和正準備出去的學生,該如何融入異國生活,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學業接軌。

大海中學游泳的孩童:過語言關善用圖書館

浙江人濮波,是上海戲劇學院(簡稱:上戲)08級戲曲戲劇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編劇理論與戲劇創作”。在上戲的一次內部觀劇中,濮波對《高加索灰闌記》的評論性意見,引起了英國利茲大學PCI學院(表演和文化工業學院)前院長和國際事務負責人蘇珊的重視,並最終促成了濮波為期半年的訪問交流。

初到國外,需要儘快融入當地文化和校園生活。利茲大學開學的“國際學生”迎新活動很有意思,其中有場別具一格的話劇,通過表演來表達國際學生常見的陌生、孤獨、無助感等,讓大家從心理上適應並理解環境的變化。

語言,是絕大多數留學生必過的關。濮波十年前就在國內考過託福、雅思,但真到了利茲大學還是不夠用。怎麼辦?訣竅是不放棄任何練習聽説讀寫的機會:校園講座一場不落;頂著語言壓力,加入學院“表演工作坊”,用英語即興表演話劇片段;參加“故事工作坊”課堂實踐,用英語寫小説……“這就如同一個孩童被拋入大海之中學習游泳,”濮波説,學英語就得這樣不斷攻克難關,點滴積累,一步步提高。

圖書館也是濮波“光顧”得最多的地方。利茲大學的三個圖書館之一Brotherton,主要為社科類圖書,大學理論研究類館藏書籍為整個英國第二。為了熟悉閱讀語言,他借閱的第一本書為故事類圖書《柵欄後的莎士比亞》。

令濮波感到驚訝的是,圖書館的中文雜誌和書籍,足足佔據了半個綜合性圖書館的空間。在一個書架上,他甚至找到了他于1992年發表于《星星詩刊》的詩作。

在英國,圖書館內會有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圖書館都有自助式影印機,但不能複印整個章節,每本書複印的頁數加起來不能超過全書的10%,為的是充分保障著作人的合法權益。當然,圖書館內也不能喝飲料、吃食物。

體驗“粗糙睡眠”:校園創意無處不在

在英國大學教育體系中,“創意”一直都是學校秉持的理念,從濮波所訪問的PCI學院就可見一斑。PCI:表演和文化工業,本身就是兩個不同向度的學科,它們在一個學院裏融合互動,首先就是一種創意。

短短幾週裏,濮波就接觸到利茲大學的各種“創意思維”。比如,利茲市中心博物館裏推出的一個展覽,名為《看不見的建築》,將黑板、粉筆、舞蹈、對講機、照片、視頻等元素結合起來,進行多媒體展示。展覽的賣點之一,是每個觀眾都可以通過對講機參與。同一天,PCI學院的Stage劇場裏,一場名為VOID的裝置藝術表演,也結合了光、場景、演員、廣播、電視等諸多元素。

事實上,利茲大學鼓勵創意,創意理念在校園裏隨處可見。有個體驗“粗糙睡眠”的活動,讓參與學生在野外睡覺,並非帳篷露營,而是真的要風餐露宿。目的是讓學生體驗流浪漢和無家可歸者們睡覺的滋味。濮波説:“這其實是一種透徹的人文關懷,猶如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對黎民蒼生的關懷。”

還有一個叫做“聖·喬治地下室”專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福利的慈善機構,最近的一個募捐項目,採用了“大建築”創意。他們利用廢舊材料建起一個個操場,引起大家對一個叫做“東非操場”的慈善機構注意,吸引學生參與,併為該機構招募志願者。

觸摸垃圾桶:從日常生活感知專業理論

在利茲大學安頓下來,濮波開始從日常生活中尋找與自己專業的關聯。他每天閱讀和瀏覽各大網站,關注《衛報》《泰晤士報》《每日郵報》BBC等大眾媒體新聞。

從英國人的各種生活習慣中,濮波發現英國人與戲劇大眾化存在諸多聯繫。比如,習慣喝下午茶,讓英國人善於在公共空間表現自己;由於緯度差異,一般夏天晚上七八點天都沒有黑,白天被拉長了,人們走出戶外的慾望更強烈;英語語速很快,與其邏輯和修辭也密切相關。莎士比亞戲劇裏充滿大量詩化的、雄辯的、雙關的語言,就能説明問題。

濮波去“表演工作坊”參加活動。晚上氣溫很低,老師讓學員們走出排演廳,在學校建築周圍體驗不同空間的溫度和氣息。就這樣,濮波第一次摸到了一個垃圾桶在秋夜裏真正的“體溫”,還在桶上讀到一則關於非洲解放運動的人文講座資訊。“以前,不太會注意這個不起眼的垃圾桶,更不會俯身去看桶身上張貼的講座廣告,”濮波挺感慨。

濮波説,留學期間儘量多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包括去當志願者,既提高英語水準,又能拓展專業視野,是學生走上社會的很好途徑。在英國,志願者非常受歡迎,甚至要競爭後才能加入。

智利總統“導演”:舞臺終將回歸真實生活

此次訪學,濮波的目標是,通過切身體驗英國利茲大學與上海戲劇學院在表演、文化領域的不同教育方法,把這種不同和交融的聲音記錄下來,為國內的院校和學生服務。因此,他選擇了戲劇表演的背景研究、研究方法論和故事工作坊等課程。

“表演的背景研究”課程,是一系列集錦式講座。除了表演的新視野和新理論,還有大量前衛表演家的現場演繹。其中一次講座,請來了約克郡該領域的藝術家薩拉女士,用豐富的表演經驗為大家演繹風靡于英國的Live Art(活的藝術),讓前沿理論一下子變得觸手可及。

課堂討論中,其他同學告訴濮波,英國有許多個性化量身定制的戲劇公司,觀眾甚至可以像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包廂裏一樣,點播演員的表演。

表演學課程上,除了研究應用戲劇學、現象學、人類地理學等,還會關注政治領域,如當時智利營救33名礦工的新聞。“在本質上,事件已經演變成一場由總統擔任‘導演’的文化表演。在光彩的舞臺上,一旦演出結束,舞臺就交給了普通的生活。”濮波説,在《衛報》的新聞裏,他讀出總統離開“舞臺”後,真實生活的回歸:33名礦工與煤礦公司打起了官司。(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