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歸來 應天齊呈現“廢墟之殤”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00:01:26 | 上傳: 2013-04-28

【新聞】應天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歸來 呈現“廢墟之殤”

【訪談】:彭鋒:應天齊作品體現了當代中國城市建設的縮影

【訪談】應天齊:當代藝術應該負有社會責任

 

【藝術中國 訊】4月27日,在應天齊結束了2012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個展《世紀遺痕與未來空間》之後,其回國後的第一次個展“廢墟之殤”在798亞洲藝術中心開幕。展覽以綜合材料繪畫、影像、裝置等多種媒介作品再現了藝術家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的表現,並全面、立體地呈現了他對廢墟文化和城市建築遺産題材的持續關注和探索。

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共同基礎 Common Ground”為主題,于2012年8月29日至11月25日在威尼斯大運河畔“本博宮”舉行。應天齊以“世紀遺痕”系列作品為主題受邀參展,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及其問題的反思。“如何在新的、陌生的文化環境中與全球的觀眾互動,藝術家與環境必不可少地會發生一個互相改造的過程。應天齊的藝術創作關注傳統、切入社會現實、關心建築,而威尼斯的展覽場地本博宮恰是一個有深厚歷史感的傳統建築,這本身便搭建了一種內在的關聯和共通的語境,使溝通和互動成為可能,”當時展覽的中方策展人王林在今天的開幕現場説道。

此次“廢墟之殤”除延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呈現外,應天齊也為此次歸來展創作了全新“日記裝置”及材料繪畫作品。其裝置作品或用方塊化整合方式,以象徵千篇一律的中國城市建設;或對環境現場進行異化處理,以揭示社會文化的真實,比如展覽現場一件裝置作品《囚》:巨大的、形似城市的鐵籠內放置諸多廢棄的生活用品,包括書桌、沙發、門窗等,其中播放應天齊老家安徽蕪湖古城的生活舊景視頻,寓意“被鋼筋水泥囚禁的生活詩意”,其作品揭示了中國當代文化所面臨的困境。其影像作品《藝術家應天齊自訴》通過藝術家面對鏡頭親述古城改造方案從提案到破産的過程,為觀眾呈現了“人為廢墟”的産生過程。這種影像媒介的表達簡單、直接,傳遞了藝術家以藝術介入現實的無奈。當代藝術無法切實地解決問題,卻可以通過對現實的介入關注反襯自身的張力,將社會問題消化在藝術語言內部,最終“反擊”回社會,引發公眾的思考。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