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袁佐——清涼谷行旅”中間美術館開幕

“袁佐——清涼谷行旅”中間美術館開幕

時間: 2011-10-17 | 片長:00:04:04 | 來源: 藝術中國
新聞 >

【新聞】“袁佐——清涼谷行旅”中間美術館開幕

2011年10月15日下午,“袁佐——清涼谷行旅”畫展在中間美術館開幕,展出了旅美畫家袁佐近十年的繪畫作品,顯示了藝術家在繪畫語言多樣性和豐富性的探索以及對中國傳統繪畫意識的關注。

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中,疏朗、優雅、奔突的色彩和用色彩對畫面中事物形的抽象描繪是藝術家繪畫語言上的一個特點。他以油畫顏料為媒介畫畫,但畫面中卻顯現出明顯的中國古典繪畫的韻味。西方繪畫中的透視、光感、遠近、色彩、結構、空間在袁佐的畫中以層疊、陰陽、大小、疏密、輕重等中國畫的繪畫元素取而代之,同時將西方油畫“開一扇窗戶”的審美習慣代之以“畫中游”的中國畫觀賞行為,即在油畫作品中嘗試體驗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空間意識。

袁佐上世紀80年代留學美國,早年受到袁運甫、袁雲生、吳冠中等父輩藝術家的影響,既接受了來自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的藝術教育和在西方生活多年的人生經歷,又有來自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血脈相承。多年來,在東西方文化、藝術的遊走和背景下,來自兩方面文化、藝術觀念、思維、繪畫語言的影響並不是簡單地結合在藝術家的作品中,而是成為了一種藝術上的自覺,不斷在其形式、繪畫語言、題材和觀念上得到自然的流露和體現。

在展覽開幕前的藝術家講座上,袁佐談到了對其繪畫影響最大的幾次記憶。文革後,他隨父母第一次到故宮參觀,北宋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深遠”的構圖法將近景、中景、遠景結合在一起,讓他第一次體會到中國繪畫對空間的精彩描寫;一次在家中看《印象派》畫冊的經歷又讓他感受到繪畫中色彩語言的豐富性和對繪畫原來可以有如此不同的理解和詮釋;80年代在美國看到了大量西方繪畫史上的經典原作,從此,對繪畫語言性的探索,對用色彩表現物體的形的描繪便成為藝術家今後漫長的探索和堅持的方向,即繪畫語言的直接表現和創造。

對於迷戀西方現代文明的中國人來講,如何遊走于東西方之間,怎樣取補各方之特點好像是一個不必爭論的進步的事。展覽開幕後,專家學者們就藝術家作品中“中西融合”和畫面繪畫性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産生了很大的分歧。“中西融合”是刻意為之還是自然流露,有海外經歷的藝術家是否是在刻意尋求中國繪畫精神的融入和強調其藝術身份。藝術家自己説,追求中國繪畫傳統情節對其個人而言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雖然其學院式的藝術教育和成年以後的生活是在美國渡過的,但他努力想在自己浸泡近三十年的西方藝術體系中更主動地加入中國傳統意識。他不認為這是中西結合,也不認為這是洋為中用,更不認為這是繪畫的現代化。這只是其個人當下對繪畫的追求,對文化的理解。“我關心一個完美的人完全地熱愛生活,我關心人對於社會的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