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清華美院副院長何潔談清華美院的藝術教育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00:05:38 | 上傳: 2009-06-30

 

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這幾年的教學思路上有哪些新的變化?

答:清華大學和中央工藝美院合併是1999年,10年來,確實在人才的培養上,在整個學校的建制規模上,都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在造型藝術這一塊,我們引進了教師大概20多名,等於説比較明顯的充實了教師力量。設計這一塊是原來中央工藝美元的強項,它具有50多年的歷史,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最早的一批工藝美術家、思想家都是從那開始新中國建設的創作生涯和教育生涯的,也確實給國家培養了大批的藝術設計人才,至今還在各個領域和崗位當中比較活躍。從培養人才的角度講,進入清華大學,我們覺得現在的清華美院有這麼幾個優勢:一個是具有50幾年的優良的、學術傳統和積澱,然後我們有建立起來的比較完整的這種創新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體系,第三個我們目前比較明顯的優勢就是:依託于綜合大學的資源和背景,為下一步工藝美院的發展都帶了活力和機遇,也比較符合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有哪些獨特的教學思路?

答:清華美院這兩年的建設,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建立了設備一流的30個實驗室,這30個實驗室實際上是學生們進行專業和基礎訓練的平臺。從藝術教育來講,藝術這個學科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實踐教學,他必須要動手,必須要創作,必須要體驗,這個過程反覆的驗證,它具有很強的實驗性,所以將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理念和方法的融合對提升人才的思維程度、創新程度、學科知識交叉,都充滿了可持續發展的體現,而且學生在這個反覆當中,他才能從中思考、思維,然後反覆驗證,實現作品的過程,確實是一個對人才培養我們覺得是當今提高的比較有效的手段,而且藝術教育本身它就具有實踐的特色。

問:2009屆畢業生有哪些特點?

答:這一屆畢業生我認為通過他們的作品和表現來看是比較有活力,充滿對社會的關注和未來的思考的一代,這一屆學生大家從專業裏也可以看出來,他們雖屬於不同的專業領域,但是他們作品在表現當中都體現了專業知識的交叉性,也就説明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思考都是往前瞻的。因為我們在過程中發現,同學們在作品中確實也反映了他們對當代我們的設計、創作、社會問題、將來要面對的問題普遍的關注度,有對自己的發展給予了將來很大的一個發展空間,所以在上學階段,他們就注意了知識的交叉,也就説也體現了我們學校對複合人才的培養,也就是説我們培養的學生,希望在走向社會後能夠根據自己的關注點尋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就業方式和就業領域,這樣將所學的知識能夠滿足社會的變化的需求,這樣我們對於人才的可持續發展,這一點體現了學校的關注度,這一屆學生我覺得還是大家反應比較不錯的一屆。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天工開悟·學院藝術家作品展開幕式
“光色音韻——袁運甫20世紀60-70年代繪畫藝術”開幕
尚揚:《董其昌計劃》當代藝術的中國方式(上)
《丘壑獨存——張仃書畫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
清華美院畢業生服裝設計作品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