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視覺/ 繪畫/ 深度報道 打 印 文 章



關於俄羅斯的繪畫記憶


    即使是作為一名普通的觀者,俄羅斯美術作品濃郁的民族特色也會留給我們深刻的印象,俄羅斯風景的遼遠、大氣;俄羅斯人民的熱烈、奔放;俄羅斯歷史的凝重、渾厚……語言雖然難以表達,特有的民族氣息已撲面而來。那麼,深深影響著中國美術發展的俄羅斯美術對中國藝術家們到底産生了怎樣的影響,引起了怎樣的思考,他們又有著什麼樣的情結,讓我們來聽聽藝術工作者們的記憶———我們深受俄羅斯教學的影響

    受訪人:武大明,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不要畫你看到的東西,而要畫你理解了的東西。

    “1997年9月間,魯迅美術學院特邀列賓美術學院三位專家前來講學,素描教授貝斯特洛夫主持了為期一個月的素描教學及油畫製作研究班,我有幸參加了這次學習,感受很深。”

    貝斯特洛夫教授常講:“不要畫你看到的東西,而要畫你理解了的東西。”他強調畫畫時要有激情,有感受。在教學過程中,他始終反對兩種極端:既反對不顧客觀對象的“變形”,也反對自然主義的照抄對象。在我畫一幅男人體時,模特的腿部做一邁步動勢,從我與模特處的角度看去,因視點高的原因,造成腿的前後位置透視太大,使畫面出現兩腿長短懸殊的問題,貝斯特洛夫教授給我示範,讓我蹲下來視點降到模特膝部以下觀察,這樣反映在畫面上的關係就比較合適,並在我的作業上做了圖示。

    他對大家説:當你拿起筆時,應想一想為什麼畫,把標桿定得高一些,應努力達到最高的完美,向藝術大師學習,這樣就會找到前進的方向。

    貝斯特洛夫教授還談到:在中國學素描甚至不比義大利差,問題不是住在哪兒,主要是怎樣去理解世界級的藝術。藝術不應有新與舊之分,只有好與壞之分。所以,好的真的東西是永恒不變的。

    這次學習給我留下了很多的回味和思考,也讓我對俄羅斯美術教學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受訪人:史秉有,山西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俄羅斯畫家的作品生活氣息濃郁,很少有憑空臆造的東西。

    “1957年,我考入大學,當時使用的美術教材都是前蘇聯編的,比如索洛維葉夫、斯米爾諾夫、阿列克塞耶娃編的《素描教學》。我們的很多老師也都是留蘇回來的,採用的是蘇派的教學法。”

    俄羅斯藝術家的作品造型嚴謹、功底紮實,中國當時主要採用了契斯恰剋夫的教學體系。在作品的風格和創作手法上兩國是一脈相通的。俄羅斯畫家的作品生活氣息濃郁,很少有憑空臆造的東西,也沒有人畫殘花敗柳,都是積極的寫實的東西。那時,有很多俄羅斯藝術家來我國舉辦繪畫展覽,有這種機會的時候,我都儘量去觀看學習。有一年暑假期間看到一幅俄羅斯畫家畫的《母親》像,覺得表現技巧很好,也想模倣它畫一幅類似的作品,但當時母親不在身邊,我就對著鏡子畫了一幅自畫像,直到現在還保存著。

    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究再現,而講究表現,而蘇式的教學體系使中國畫受到了一定影響,很多中國畫家開始在國畫創作中引入色彩學、透視學、解剖學的原理和表現手法。在我的一些試驗性的作品如《芽兒》中,也有光影的表現。現在我們的學生們在考美術院校時,考素描還是主要考光影素描,而不是結構素描,評價標準還是蘇派的。

   俄羅斯油畫誇張熱烈、大氣曠遠

    受訪人:韓植墨,原山西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他們的作品意境往往很開闊,畫面經常出現像廣袤的大森林、寬闊的伏爾加河等等,帶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作為上世紀40年代生人,我在大學時期受到的美術教育基本上屬於前蘇聯美術教育體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街上流行的是前蘇聯花布和布拉吉,北京的展覽館叫中蘇友好紀念館,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與前蘇聯進行合作。”

    前蘇聯美術教育家馬克西莫夫到中央美院辦油畫訓練班,我們國家也派遣留學生到前蘇聯學習繪畫。當時的創作方法就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比如《信》、《長江的早晨》等等。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後,前蘇聯的繪畫教育體系對中國的美術教學産生了全面的影響,客觀上,幫助了中國油畫的發展,使中國的油畫有了質的飛躍。

    我比較欣賞前蘇聯畫家謝洛夫、列賓、列維坦、布留洛夫等人的作品,我的油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俄羅斯繪畫作品容易給人一種親切感,人們容易接受,能看得懂。他們的作品意境往往很開闊,畫面經常出現像廣袤的大森林、寬闊的伏爾加河等等,帶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受訪人:李國維,原山西人民出版集團副總編輯編審

    由於愛好美術,我經常蒐集一些畫報雜誌上的俄羅斯美術作品。

   “俄羅斯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也是一個充滿激情和浪漫的民族。前幾年我去國外參加書展,在法國街頭,看見俄羅斯姑娘拉著手風琴,唱起動聽的俄羅斯民歌,頓時感到十分親切。這可能源於青年時期喜歡俄羅斯繪畫的一些經歷。”

    回想起中學時代,我們學習俄語,還和俄羅斯學生互相寫信交流。由於愛好美術,我經常蒐集一些畫報雜誌上的俄羅斯美術作品。比如列維坦的風景畫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金色的秋天》,畫面像一首詩一樣,非常動人。他的作品色調與西方的油畫作品有所不同,誇張熱烈,生活氣息濃重。還有希施金的《松林的早晨》,清晨松林的霧靄中有四隻小黑熊,晨光透過松林樹枝的縫隙射下來,空氣清新,予人清爽美好的感覺。還有巡迴畫派的代表人物列賓創作的歷史題材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克拉姆斯科依的《無名女郎》等作品,非常富有個性和感染力。

    前蘇聯繪畫作品的題材對中國的藝術創作也有影響。有幅畫題目為《又是兩分》,畫面中,一個金色頭髮的小學生回到家裏,因為考試成績是兩分,不敢抬頭看母親責備的眼神,一隻小花狗趴在他的身上,他的姐姐抬起頭以一種詫異的神情注視著他,作品很有生活氣息。當時在中國也很容易找到這類反映學生教育題材的作品。前蘇聯美術有不少反映偉人如列寧的作品,中國當時繪畫作品中這類題材也很多。

   是經典也是桎梏

    受訪人:劉淳,美術評論家、《黃河》雜誌副主編

    “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我們從歷史的角度有必要對中國引進前蘇聯美術創作和教育模式進行深刻反思,但是,我們還應該舉起手———向偉大的俄羅斯和蘇聯藝術致敬,向那些早已長眠于地下的藝術家。”

    前蘇聯美術對中國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在“巡迴展覽畫派”(簡稱“巡迴畫派”)時期形成的批判現實主義繪畫思潮。可以這樣説,它對1949年以後的中國美術家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甚至,在官方藝術領域中,這種影響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批判現實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俄羅斯著名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一篇著名的學術論文《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一文中,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批判現實主義這樣一個概念———要求藝術作品要以人民性和民族性為主要創作原則。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和車公的美學思想引導下開始發生轉變,俄羅斯美術創作在題材上不再由古代神話和聖經為主題,而是以民族歷史中重要事件作為描繪的中心,突出了人民群眾的作用,表達了藝術家對人民大眾歷史命運的強烈關切。另外,堅持批判現實主義的“巡迴畫派”主張“美就是生活”,這也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基本原則和核心。也就是説藝術家的任務不在於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於去美化現實生活,而在於真實地再現生活。這是“巡迴畫派”的創作綱領。從美術史的角度説,批判現實主義將俄羅斯繪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歷史時期。出現了像列賓、蘇裏科夫、謝洛夫等大師級畫家,也産生一大批優秀的作品。

    新中國成立後,蘇聯的批判現實主義自然成為中國畫家的榜樣。中國于1952年向蘇聯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在莫斯科列賓美術學院進行系統學習和深造。1955年春天,文化部委託中央美術學院,並邀請蘇聯油畫家,美術教育家馬克西莫夫舉辦為期兩年的油畫訓練班(簡稱“馬訓班”),經過嚴格的挑選,來自全國各地的22名學員走進“馬訓班”。經過兩年系統而嚴格的訓練之後返回各地,開始在國內各藝術院校中傳播由馬克西莫夫傳授的“契斯恰剋夫教學體系”,從此,前蘇聯模式成為中國美術創作和教育的惟一選擇,也由1949年前的多樣形態進入單一格局。今天看來,無論在教育還是創作上,都為藝術家帶來極大的束縛,甚至是一個桎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4-5 12:37:26 | 文章來源: 中國美術家

打 印 文 章  收 藏  頂 端
加入我們的郵件列表

   
您的留言
您的稱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