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關於UI的扁平化設計趨勢與擬物化設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13 12:54:32 | 文章來源: 視覺中國


  就在這一兩年裏,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程式的GUI變得“平面化”了:google、Microsoft、facebook、甚至apple的首席設計師Jony Ive也説過蘋果會開始適當扁平化一點,WWDC2013的新logo也能看出這個暗示了。 於是很多人都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趨勢了?

扁平化是一個必然趨勢,並不是單純的因為審美疲勞導致的為了變化而變化,而主要是因為數位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日常生活中導致的。隨著時代的變化,一方面是擬物化作用越來越少而退出主流,另一方面是扁平化更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首先要明確的是:扁平化設計並不是為了拍扁而拍扁,它是一種設計理念,色塊是它的外在表現形式。同樣的,擬物化也是不應該是為了擬物而擬物,立體是它的外在表現形式。這個應該爭論不多。本文將主要從擬物/扁平設的出發點討論他們的時代特點,而不是外在形式,請讀者們牢記在心以免不必要的誤解。

其次要明確的,也是很有爭論的是:擬物和扁平到底是不是對立的?如果説扁平是一種極端,那另一個極端是什麼?雖然這兩者的出發點是不同但不完全相反,但似乎除了擬物沒有更適合當扁平化的假想敵了。説道風格,除了flat和擬物,我也不太想得到其他詞,至少從實際流行度變化來看也確實是這樣的。

有人説計算器的例子,win8的計算器拍扁了,但也是依然是擬物化,佈局和實體計算器一個樣,所以擬物和扁平是可以共存。初看是有道理的,但細想的話我覺得這個例子沒有説服力。其實數字電腦本身就是個扁平化的計算器。就算不去想實體計算器,按照資訊構架從0開始設計一個計算器,很有可能也會是那麼類似的結果。更不用説數字計算器光字面上就是個有UI的電腦了,只不過這個UI很簡單略復古和現在的UI的概念略有差別而不一定能被我們馬上意識到是UI而已。有沒有人記得算盤?一個珠子代表一或五的算盤,那估計算是擬物化設計的計算器了。

而至於用色塊畫個溫度計、用色塊畫個模擬時鐘什麼的,要我説那本質依然是擬物。而不是所謂共存的形式。再退一步,就算擬物化和扁平不是對立的也沒關係,這兩者放在一起談一談也是有必要的。

擬物化的沒落

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什麼有擬物化這個東西:

Jobs對界面設計的一個理想是,任何年齡的人,任何經歷的人,都可以在拿到設備後的幾分鐘內輕鬆的掌握它的用法。於是apple通過利用人們的日常經驗,做出擬物化的界面,從而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以及理解難度,正如《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裏提到:

「當你應用中的可視化對象和操作按照現實世界中的對象與操作倣造,用戶就能快速領會如何使用它。」

最早最常見的擬物化,或許就是按鈕了,突起的表示可以按的,凹陷的表示已經被按了。確實易懂。擬物化在當時那個數位設備尚未十分普及的時代,毫無疑問是效果是不錯的。但是,數位設備的普及+一個萬能的手機,成了擬物化沒落的起始點。

不再需要降低學習成本

前面也説了,在數位設備普及度不高的時代,擬物化是有效果的,我相信對於從未接觸過數位設備的老人/小孩應該是尤其效果拔群的。

但是在人人有電腦,人人有智慧機,日常和學習/辦公都離不開電腦,不會用電腦就像美國人沒駕照一樣奇怪的資訊時代,我們還有必要去那麼刻意地降低學習成本生怕用戶不會用麼?何況大多數軟體的市場本身就不把老人/小孩考慮在內。

一個先進的設備得通過模倣古老的東西讓用戶快速理解,是時代過渡中的一個不得已。在未來人眼中,一個溫度計的app要特地設計成實體溫度計的樣子,一定傻/蛋疼透了。

更進一步的,擬物≠高效,刻意的在交互上擬物,有時候反而降低了效率。隨著數位的普及,人們對産品的要求也是在變的,後面的「數位滲入生活」章節會提到。

失效

當一個數位設備可以完成聽音樂、寫東西、看地圖、打電話等一切任務的時候,傳統的東西必然會失去競爭力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那時候,就算想擬物也沒東西可以給你擬了。

圖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代表「保存」的3.5英寸軟碟、代表「留言」的磁帶、書籤……有些人年輕人甚至連話筒也不認識,認為所謂電話,就是iphone這樣的一塊金屬。在這樣的趨勢下,擬物化就算依然奏效,也得謹慎選擇了。

擬物化的濫用

事實上很多擬物化設計並沒有遵從擬物化設計的初衷。不給記事軟體加封皮會影響用戶理解嗎?日曆程式有個翻頁動畫幫助了用戶理解程式用法嗎?……

「所以一個使用玻璃溫度計圖片的天氣app就是擬物化:玻璃在原來(現實中的溫度計)是必要的,而在新設計中變為完全的裝飾。」

~Sacha Greif

「在現實世界中,當一個按鈕按下,你能感受到它的彈性和彈力,但是在手機或者螢幕上,有物理上反饋的先天不足。你的意識知道物理性 的存在而擬物化沒有。所以至少對我來説,它事實上沒有達到預期和讓我失望的時刻。」

~Allan Yu(svpply / eBay)

連Wikipedia也説:

「一個産品的設計元素模倣其在原始産品設計中是必要功能,但是在新的設計中變為裝飾的設計元素」

數位滲入生活

人們對數位産品的印像是隨著普及度變化的。

在電腦還是個普及度有限的東西,數位産品在一些人眼中是有點神秘的——「炫」「酷」「時尚」。記得十幾年前看到一個逼真的金屬外殼的播放器皮膚,真是覺得屌爆了!覺得電腦好帥氣!於是也出現了很多向我一樣的界面愛好者,著迷于華麗炫酷的界面;能畫一手華麗的圖標的,進一個IT大企業當個設計師也是十拿九穩的;也沒人會去説一個畫簡潔圖標的人好厲害。很多GUI設計在可以傳遞一種意識「這是電腦,與眾不同」。

那個時代,我們是「享受電腦」,精美的GUI也是享受的其中一環。

但是現在數位産品廣泛地滲入到大家的生活中後、成為日常生活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後,數位産品對我們不再有神秘感。聽歌得靠它、找資料得靠它、報名得靠它、找路得靠它、制定計劃得靠它……電腦的使用頻率如此之高,使得人們對電腦的印象慢慢轉向效率、靠譜、萬能。對於一個這樣的生活必需品,我們需要很精緻甚至華麗的外觀嗎?

我相信隨著普適計算的滲入,電腦對人們來説會變得越來越純粹——執行必須的任務——執行完就關掉。電腦是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東西了,一個記事程式對未來人們來説,或許就像一個(真)筆電對於現在的我們:它的作用就應該是那麼純粹、簡單。越來越多的人會覺得「一個打字程式而已為什麼要做的那麼複雜?」,就像現在的我們看到一個花裏花俏的鉛筆會覺得「為什麼一個鉛筆還要做的那麼複雜?」

未來的時代,人們的重心將會從「享受電腦」轉變到「隨心使用電腦」。GUI的設計也必然會慢慢會拋棄華麗的外皮,而專注于資訊和任務本身。扁平化設計是非常適合這種需求的,當然也可以換過來説,擬物化設計在這種場景下是有點畫蛇添足的。

再想一下近未來的數位社會會是怎麼樣的吧。康寧和微軟都向我們展示過了他們的近期展望——不管是AR還是螢幕,總之是一個充滿了UI的生活。不僅僅是使用情景碎片化了,連界面也碎片化了。在隨便望一眼都是很多UI的時代,你能想像充滿了高光、陰影的GUI的話會是怎麼樣的場景嗎?

GUI的目標會從沉浸式轉向碎片化,慢慢向平面設計、工業設計靠攏,而形成設計圈的大統一、生活「材質」的大統一。在更遙遠的未來,或許按鈕不叫按鈕了,叫觸發器之類更抽象的名字了,或者,乾脆沒有按鈕這類東西了,因為操縱電腦不再需要手了,也許連GUI都不需要了,一切將會是資訊流而已。

審美疲勞

審美疲勞雖然是次要因素,但也不可忽略。那個時代,GUI圈有著普遍的設計美學。Layervault的Allen Grinshtein在一篇發表于HackerNews的文章中,他説:

「網頁中廣受歡迎的産品通常都有一些類似的設計美學,比如一些立體、內陰影、外陰影等。對設計師來説,他們會以實現這種“媚俗”的界面而感到自豪。」

論天下設計,簡久必繁,繁久必簡。 GUI也不例外,不管是製作方還是用戶,都會審美疲勞。就算不疲勞,有些産品需要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最後

綜上,隨著時代的變遷,擬物化的「設計」屬性越來越少,從而慢慢變成為一種「(視覺裝飾)風格」。作為一種設計,擬物化的好處會越來越少,而隨之帶來的開發成本增加、審美疲勞等問題,使得用它的理由越來越少了。

當然,擬物化不會在就此馬上消失,一方面風格這東西不存在好壞,總會有一部分人喜歡,另一方面個別程式需要趣味和親和力,也確實有必要用到擬物化。而極簡的設計,也會被人看膩而適當加入一些裝飾元素。

最後最後,未來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也沒人知道,或許遠遠慢于我們的預期,也有可能遠遠快於我們的預期以至於UI設計還沒第二個輪迴就直接進入意識控制而不需要UI了。我也只是發表下自己觀點。觀點對或不對,現在沒人能下定論,也不是本文的重點。希望本文中的一些觀點對讀者有所啟發、刺激更進一步的思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