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中國城市如何擺脫千城一面?專家稱需要文化創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7 17:10:4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我去過很多中國的城市,看到那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的城市面貌很讓人羨慕,但總感覺城市之間比較雷同,缺少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特色化的東西。”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團長克裏斯蒂安·沙伊布日前在北京參加第十屆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時説。他的感觸道出了中國城市化建設目前所處的困境,也引起了在場人士的共鳴。中國的城市發展如何擺脫這種困境,怎樣建設特色城市?克裏斯蒂安·沙伊布給出的答案是文化創意。

城市發展需要文化支援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的弊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病”。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一座城市留給人印象最深的不僅有城市的容貌,更為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

“城市化是當代中國的重要景觀,而文化建設是城市化發展的靈魂。城市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援,尤其需要特色文化資源的支援,而特色文化資源的發展和提升又需要與城市化的建設進程同步。”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説,城市不僅是經濟的發展體,更是文化的共同體。

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認為,低能耗、污染小的高附加值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文化創意産業恰好可以與城市産業轉型有機結合,也將加快城市的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

“工業文明追求標準化,導致城市建設千城一面,而文化創意可以有效地恢復城市的最本色,就是多樣化、獨特性,它們是讓特色城市恢復活力的最重要動力。”北京派格太合泛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孫健君則從城市的活力角度出發,闡釋文化創意之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而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看來,國家提出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對於文化創意産業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文化創意産業以其高産值、低能耗、綠色無污染的優勢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渠道,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源。”范周説。

文化創意如何促進城市轉型

當“工業重鎮”“製造業城市”的標簽被一一撕掉,找到新的定位便成為一座城市未來良性發展、聚攏人氣的關鍵點。文化創意産業對城市轉型發展的推動讓人期待,而如何借助文化創意的力量有效實現這一轉型成為各方探討的焦點。

對此,厲無畏認為有3條重要的可循路徑:舊區改造城市更新、資源的開發利用、文化演繹以及旗艦項目綜合運作。

在利用文化創意産業實現城市舊區改造方面,厲無畏以德國魯爾區為例做了闡釋。魯爾區原是德國著名的煤炭和鋼鐵工業基地,後利用文化科技的有效結合,通過對老廠房、老倉庫的改造,建成工業設計展示平臺、藝術品集散中心。這種改造方式既産生了經濟效益,又讓城市擁有了新的文化特色,讓魯爾區由一個工業生産區成功轉變為商業文化消費區。

“文化創意産業與城市舊區改造的有機結合,可避免城市文脈的中斷,不僅能保留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而且為城市增添了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文化景觀,更可以有效地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厲無畏總結道。

“文化、科技、經濟的有機聯繫使得區域發展驅動的模式由初期的資源驅動和資本驅動轉變為創意驅動。”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創意驅動的區域發展模式需要政策支撐,包括如何從創意到創意的物質化、創意形成市場、形成創意集群,還有創意環境的打造以及産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的支援。

要想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范周認為,要善於借鑒和利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實現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雙螺旋交替上升之路。他建議以縣域文化産業為突破口,建成一批新型小城鎮,從而走出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並舉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文化創意産業需以民為本

借助文化創意的元素,可以有效彰顯城市的獨特風格。以國內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文化創意産業在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上日益扮演活躍而多樣的角色,這種趨勢讓人欣喜,但也不無憂慮。

“新型城鎮化為文化創意産業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但在以文化創意産業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城鎮化樣本的多樣性,不能一副方子治所有病。”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説。

厲無畏也認為,對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再利用要因地制宜,只有這樣,文化創意産業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地區實現經濟增長的有力抓手。

另外,孫健君提出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設還要以民為本,提升城市運營水準。“城市運營的目的是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是讓居住在城市的每個人體驗到多樣化、富有創意的新生活方式。”孫健君説, 創建特色文化城市必須以民為本,以民生和宜居為本,要系統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提升城市運營水準。記者 郭人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