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奧運聖火壇設計:介乎建築與雕塑之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01 14:43:36 | 文章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隨著倫敦奧運聖火壇的點燃,設計師湯馬斯·海什威(Thomas Heatherwich)也跟著火了一把。

7月28日淩晨,幾乎所有人都驚艷于倫敦奧運聖火的點燃過程。七位青少年運動員將代表204個參賽國家和地區的銅花瓣火盤點燃,當這些散開的火盤逐漸聚攏成一股巨大的火焰,全場歡騰,奧運象徵和平與凝聚的精神也得到動人的體現。

“我認為奧運主火炬臺不是一個單純的‘物體’,我更傾向於將它稱為一個‘瞬間’、一個‘事件’,火炬臺本身是這個事件的載體,點亮它的瞬間是奧運會開幕式最高潮的部分。”湯馬斯·海什威説,“導演和設計師需要共同努力,創造一個非常戲劇化的瞬間,而絕不僅僅把它當成一個物體。”

據了解,倫敦奧運主辦方原計劃建造的聖火壇,應該如手機信號塔般高高聳立在體育場一角,與現在的聖火壇設計相差甚遠。

“當初我們得到的技術團隊的設計綱領提到,不論做出什麼樣的設計,請確保沒有活動的部件。”湯馬斯在開幕式後當晚接受採訪時説,“結果我們打破了規則,這次的聖火壇設計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活動部件最多的一個。我們曾經很擔心主辦方通不過這個方案。”事實證明優秀的方案即便不守規則也能打動人心,主辦方幾乎全盤接受了這個顛覆性的想法,成就了開幕式當晚的盛況。

而湯馬斯·海什威在本屆奧運會上的展示,除去聖火壇,尚有街頭的新型紅色雙層巴士,以及作為“當今最富創造力的設計師事務所”,正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舉行的個展。

劍走偏鋒的尷尬

説起湯馬斯·海什威的名字,可能中國人並不熟悉,但大都見過他的設計:那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被稱為“種子聖殿”的英國館。那個6層樓高的立方體結構全身插滿6萬根7米長的透明亞克力(丙烯)管。這些伸向各個方向的細管,中部固定,兩端能隨風搖曳,從而使得整座建築像一個活的生物。6萬根亞克力管的每一根裏都含有不同種類、形態各異的種子:綠豆、花生、杏仁、稻種、玫瑰花,還有“活化石”之稱的銀杏樹種子……從這個設計不難發現湯馬斯對爆炸性、放射性的空間表現形式尤其癡迷。

2010年在上海接受媒體採訪時,湯馬斯曾説,這一設計打動他的,是小小一粒種子體內蘊蓄的巨大能量。“我們可以用一個透明的東西來包裹種子,其中包含的,是一種對新生命的渴望。”

湯馬斯還曾在曼徹斯特體育場旁邊豎立過一個巨大的雕塑,叫做“B of the Bang”。雕塑有56米高,一根中心鐵柱頂著一堆向各方伸開、爆炸形狀的鐵柱、鐵管。用一根單柱支起165噸重的鋼管,工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儘管使用了深達20米、1000噸重的混凝土作為地基,但這個過於特殊的結構造型還是存在安全隱患,最後在2009年被拆除。

“自從1928年阿姆斯特丹第一次設立奧運火炬臺,奧運火炬臺正變得越來越大。有的簡直可以用巨大來形容,但那是別人的趨勢,和我無關。”開幕式開始前,湯馬斯曾經對媒體提過聖火臺的設計構想。如今看來這個設計確實奪人眼球,不過他很可能沒考慮到巨大聖火臺存在的原因。很快地,他就嘗到了在設計上劍走偏鋒帶來的尷尬。

開幕式盛典結束後,人們發現從體育場外根本看不到這個紮根在體育場中心的聖火壇。對此,一些英國媒體發揮幽默感,將此設計稱為“隱形聖火壇”。而倫敦碗體育場在開幕式後就不對公眾開放,直到週五的田徑比賽開始,才能憑票入場,瞻仰轉移到體育場一角的聖火。而在此之前,無數奧運觀眾只能在體育場外的電視螢幕上與聖火壇“合影”。

難以效倣的融合

1970年生於倫敦的湯馬斯,曾在曼徹斯特理工學院和皇家藝術學院學習三維設計。求學時期便已多次獲獎,之後又于皇家藝術學院攻讀傢具設計碩士。1994年,他被百貨公司聘來設計臨時的建築立面。湯馬斯用很薄的軟性木片為材料,像緞帶一樣包裹了建築的窗戶。這個設計非常精彩,他也因此獲得設計界的關注,並且在1997年獲得了業界權威的D&AD“黃鉛筆”大獎。那一年,湯馬斯有了自己的設計師事務所。

公司從成立開始就確定了設計方向是做建築、雕塑一體化的項目。公司現在約有60人,其中有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産品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工程師——人員組合方式非常特別,是因為他的這種具有雕塑性的建築的要求。

湯馬斯的作品很多,其風格介乎建築和雕塑之間。對做建築的人來説雕塑有難度,對做雕塑的人來説建築有難度——這正是他難以被模倣的特點。在紐約高斯塔維諾飯店裏他用木片做的立面雕塑、倫敦維爾康姆保險公司的中庭懸挂式雕塑、倫敦帕丁頓的“旋轉橋”(The Rolling Bridge)、紐約的“Longchamp商店”立面、香港灣仔的修頓遊樂場室內等等,都是個性各異的作品。英國教父級巨匠特倫斯·考倫甚至稱讚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達·芬奇”。

值得一提的還有,奧運期間人們還會在倫敦看見一種窗戶很特別的紅色雙層巴士(the New Bus for London for TFL),它同樣出自湯馬斯之手。巴士的玻璃窗如同禮盒的絲帶一樣,從側面自上而下貫通巴士的視野,完全將兩層的巴士融為一體。流線的造型配合醒目的紅色,醒目非常。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