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De Sein:從戰後到現代德國平面設計”展即將在香港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14 09:24:36 | 文章來源: 333cn.com

  “De Sein: 從戰後到現代德國平面設計”這個展覽,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的德國平面設計發展,從海報、書籍、文字及企業形象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示德國在歷經冷戰、墻倒和兩個德國統一後至今的平面設計歷程。該展覽部分展品來自德國海報博物館Volkwang博物館的收藏,其餘作品皆來自設計師本人的支援。

  “De Sein: 從戰後到現代德國平面設計”于11月28日至12月28日在香港創新中心展出

開幕式: 2011年11月30日下午6-7點,香港創新中心
開幕式嘉賓演講:Rene Gorhnert, Dr. Christian Bauer

  Venue地點
InnoCentre, 72 Tat Chee Avenue,
Kowloon Tong, Hong Kong

  Curator策展人
Jianping He何見平

  Co-curators聯合策展人
Amy Chow, Freeman Lau, René Grohnert
周婉美,劉小康,René Grohnert

  Organiser主辦
Hong Kong Design Centre
香港設計中心
www.hkdesigncentre.org

  Co-organiser協辦
Deutsches Plakat Museum im Museum Folkwang
德國Folkwang博物館之海報博物館

  Catalogue published in 2011 by
hesign (Publishing & Design)
發行圖書一冊由hesign出版

  Editor主編
Jianping He何見平

  Design & Layout設計
hesign Berlin

  前言
Preface

存在中的德國平面設計

  香港設計中心今年借“設計營商周”之際,邀請我策劃一個有關現代德國平面設計的展覽。“營商周”是香港政府資助活動,旨在扶持設計和商業效應的快速發酵,進而為社會産業鏈帶來更多的能量。我一直欣賞香港,在設計上遵循商業為中心,以發揮商業的能量而間接激發設計的發展。在這點上,香港和德國不一樣,香港更能不受設計史、藝術史、本土文化等因素的束縛,在設計創作上發揮了更大的包容性,這種包容的力量,令香港以商業為核心從而形成自我的文化沈淀。

  在香港平面設計界,既有靳埭強先生這樣以水墨、書法為表現手段,受到中國傳統繪畫,人文思想影響的設計作品;也有陳幼堅先生這樣融匯中西(也有深厚的日本文化理解)大量設計作品;還有象石漢瑞這樣,以西方文化為核心思想的設計。請注意,這三種不同的風格是同時並存的,這是香港的特色,也是魅力。石漢瑞曾喻為“跨文化設計”,這種跨文化的威力巨大,它帶來了社會繁榮和商業的長足發展。

  它不同於德國平面設計。德國平面設計,可以按時間為線索,分得清清楚楚,就如戰後的烏爾姆造型學院後是漢斯·赫爾曼引導的卡塞爾學院;然後是金特·凱澤, 岡特· 蘭堡 , 霍爾格·馬蒂斯, 佛瑞德· 格林蒂樂這些為代表的攝影蒙太奇手法的設計風格;烏韋·勒斯的Typo風格;墻倒以後的王翰尼的插圖風格和cyan的字體編排風格等可以作為典型。

  第二個特點,德國平面設計可以清晰地區分CI/資訊設計和海報/書籍設計兩個脈絡,前者更多實際商業案例,後者更多文化範疇的工作。奧托·愛舍,安東·斯坦科斯基, 庫爾特·魏得曼和埃裏克·施比克曼無疑是前者,赫爾曼, 凱澤, 蘭堡, 馬蒂斯, 勒斯和cyan等則將大部分工作精力投入在文化活動的海報設計上。當然也不是那麼絕對的,比如皮爾·門德爾,除了他大量圖形語言精煉的海報佳作外,也設計過大量如“IF”,“SIEMENS”等標誌。

  德國設計不同於香港的第三個特點是學院派特色,德國知名設計師除了受到大學專業教育外,又幾乎全部任教于大學。大學教授在德國是一個得到社會普遍尊重的工作,大學教授也是公務員,教職終身制。雖然它的報酬只是香港教授的三分之一,但在香港,知名設計師,最多只是客場任教大學。忙碌的專業工作,也不允許投入大學授課這第二份工作。設計教育和實踐結合,似乎在德國更被看重一些。

  “De Sein”這個展覽,我一開始,就想以哲學思考作為主軸,我把時間圈定在“戰後到現代的德國平面設計”上,為的是和香港能有一些時間上對比,更具象表現德國現代平面設計。在設計作品類型上,也包涵CI、資訊設計、海報和書籍設計三個大部分。這些作品更多按德國設計歷史的時間為組成元素,它們其實是時代發展的見證。“De Sein”受惠于“Da Sein”(存在主義),發音更接近“Design”。“一切存在的都有存在的理由”,事實上,德國平面設計不但只是存在,它對世界的影響又是那麼巨大的,它符合現代簡約主義審美的需求,也符合機器大生産的功能性,它存在著併發展著。

  我總把德國設計想像成德國高速上的速度,作為唯一高速不限速的國家,速度的形成必須有高品質的車和道路建設,外加冷靜的駕駛頭腦。事實上,德國平面設計在一戰後二戰前,就以“製造聯盟”,“青年風格”和“包豪斯”影響世界,當然“包豪斯”的全球影響是最深遠的。

  風馳電掣的時代,全球化的科技,不知設計將駛向何處。

  何見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