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設計,正在浸入我們生活的所有細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20 13:16:28 | 文章來源: 文匯報

  誤解:創意無法相容生活?

  你可知道,從一個飛利浦的LED燈泡,到西門子的洗衣機,甚至是一把家裏用的梯子,都獲得過國際設計大獎?如果你打開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獲獎作品的網頁,肯定有不少人會跌破眼鏡——原來很多身邊常用的東西,居然都獲得過國際大獎的垂青。世界三大設計獎的設置早就拋開了評選“精英”的做法,每年獲得大獎的作品往往多達上百件,其中大部分的獲獎作品,都是已經大規模生産使用的日用品。原來,“設計”這兩個字,並沒有那麼高高在上。

  曾有一位設計師對記者説過,設計師不同於藝術家,藝術家可以天馬行空,其作品照樣可以挂在廟堂之上供人欣賞。但設計師更像是個服務的工作,為的是設計出讓顧客滿意的産品。脫離了市場,設計師的設計,永遠只能是紙上談兵。

  然而,參觀國內大大小小的設計展,不難發現,國人對“設計”這個概念的理解多少存在誤區。不少人以為,設計的物品外形“新、奇、怪”,一定要與眾不同,才算是一件“設計品”。仿佛不前衛,就談不上設計,不先鋒,就不算有創意。於是,許多設計理念只能停留在展板上,挂著讓人欣賞,卻永遠也變不成實物,供人使用。殊不知,“設計”不是“藝術”,這兩個概念本不該混為一談。設計需要藝術感,需要滿足視覺的美觀,但一個設計,如果只停留在滿足視覺的需求,卻是遠遠不夠的。

  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執行董事克萊夫·魯克斯曾這樣定義“設計”這個概念:“真正的創意設計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創意和設計,同時還包括市場、顧客研究、設計效果追蹤、人體工程學研究等在內的設計配套服務,才能為企業設計出既可以在本國銷售,也能夠在世界各地銷售的為人們所需要和喜愛的産品以及包裝、廣告。”

  作為首屆上海設計展,本次展出的作品大多停留在平面設計上,讓參觀者多少有點感覺“不過癮”。對比國外的設計展,會發現其設計作品比國內的設計多了份“人文關懷”。如今的設計獎,已經將視覺衝擊擺在了最為次要的位置上,關注的更多的,卻是産品的舒適度、實用性和環保性。也許,在國內的設計脫離了奪眼球、“新奇怪”的怪圈之後,才能從展板上走下來,真正地走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不要以為筆電、馬克杯甚至購物袋是不起眼小玩意兒。加上好的平面設計,這些小玩意就會煥發生命力。我們看到,“海派文化”在設計師們的新潮演繹下,正在成為闡述城市特質的“文化使者”。

  以“中國元素”為代表的東方元素,早就成為西方設計師們最鍾愛的題材。在國人設計“大吹西風”的時候,西方的設計師,卻把目光瞄向了中國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家。無論是家居擺設,還是服裝首飾,只要加入一點“中國元素”,往往會成為點睛之筆。本屆展會特設的“中國元素·智創未來展”,遴選運用中國典型元素展開當代概念演繹的優秀設計個案,其目的就是將中國設計帶入公眾生活和視野。

  在展會上,“中國元素”的設計,不只是存在於這一個展覽板塊,而是滲透進了整個展會的方方面面之中。作為國際著名設計師參展的時裝設計師吉承,就將青花瓷、童年遊戲和上世紀30年代的時髦廣告女郎作為設計理念,融入了她的時裝作品當中。

  作為一個上海的設計展,“上海元素”這個設計符號顯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工作室的“海派文化”系列作品,雖然只佔據展廳旁邊的一個角落,仍十分引人注目。以“阿拉上海擰”為題的走馬燈,選取了上海跑馬廳、南京路步行街、人民廣場、大光明電影院、和平飯店、大世界、匯豐銀行這7處代表性的建築,將上海百年曆史凝結在了一盞盞走馬燈上。這個設計的作者付琳告訴記者,為了避免作品過於平面,她特地請來寶山的民間藝人朱玲寶先生製作了這些走馬燈,大學生的創意加上民間藝人的手藝,更是為這個作品增添了不少生命力。除了走馬燈,學生們還把各種平面設計圖案製作成筆電、瓷盤、馬克杯、徽章和購物袋。雖然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但一旦加入了海派文化的設計元素,這些平凡的物件,立馬顯得獨特而別有一番趣味。

  不要以為筆電、馬克杯甚至購物袋是不起眼小玩意兒。加上好的平面設計,這些小玩意就會煥發生命力。美國平面設計師米爾頓格拉塞設計的“I love NY”(其中love由一顆紅心代替),就被無數次複製在T恤衫、馬克杯、筆電上,這個上世紀70年代就已設計出來的簡單標語,就隨著這些小紀念品風靡整個世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經典的平面設計作品之一,也成為推廣紐約旅遊的“利器”。也許,“海派文化”在設計師們的新潮演繹下,也能成為推廣上海的“文化大使”。

  奪得紅點設計概念獎的設計作品,往往代表評委一致認可其在市場上的潛在成功可能性。與此同時,紅點獎還致力於將獲獎設計概念轉化成成功的商品,在獲獎創意和商業市場之間牽線搭橋。

  作為首屆上海設計展,平面設計展品遠遠多於工業設計展品成為本屆設計展的瑕疵。設計界中公認的三大國際設計獎德國“紅點獎”、德國“iF獎”和美國“IDEA獎”雖然都設有産品獎和概念獎,但其側重點都不約而同地放在了工業設計上,主要嘉獎那些已經投入批量生産的産品,卻是設計界的共識。以德國紅點獎為例,奪得紅點設計概念獎的設計作品往往代表評委一致認可其在市場上的潛在成功可能性。與此同時,紅點獎還致力於將獲獎設計概念轉化成成功的商品,為獲獎創意和商業化之間牽線搭橋。商業合作對象提供所需必要的生意和法律方面的知識,製造産品模型的能力,並在研究、構造、科技指導及銷售訂單方面的給予幫助。

  而在本屆展會上,挂在墻上的平面設計遠遠多於擺在地上的産品,是不爭的事實。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工作室的“海派文化”系列作品的作者之一付琳告訴記者,他們展位上擺放的瓷盤、馬克杯都是在學校裏的陶藝工作室製作的,而筆電、購物袋等印刷品,則是同學們自己找印刷店自行製作。他們的創意,還沒有能夠批量生産。如果不能投入市場,再好的創意和設計也只能藏在深閨之中。“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展會,能找到有興趣跟我們合作開發商品的廠商”,付琳告訴記者,“能將自己的設計轉換為産品,大概是所有設計師們的心願吧”。

  設計師黑川哲郎設計的折疊椅注重折疊成型的細節設計,不僅視覺富有簡約的美感,也在使用中得到了便捷的享受。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