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師的背景讓TonyChambers 有足夠的信心在雜誌的材料和印刷方式上做文章。他把雜誌當成一個整體的産品來設計,而不僅僅是一本承載文字和圖畫的載體。
比如2008 年7 月刊, 為了配合“ 地下精英(Secret Elite issue)” 這個專題,Chambers 在封面上使用了光感墨水,只有把雜誌放在暗處才能看到“《Wallpaper》”的logo。
邀請知名設計師擔任客座編輯,也是Chambers 擔任主編後提出的新舉措,如今已成為《Wallpaper》的重要傳統。第一年也就是2007 年,他們邀請了Louise Bourgeois(法國老古董女藝術家), Zaha Hadid(伊朗裔英國女建築師),和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讓她們各自設計20 頁的內容,以及一期的封面。
“把設計權全權託付給這幾位大師,風險很大,”Chambers 玩笑般説道,“不但內容不可控,預算也不可控。”“比如Zaha Hadid,”Chambers 繼續笑著説道,“她是一個愛花錢的天才。在她的特輯裏,她提出要做一個3D 模型,複製她為威尼斯雙年展設計的建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在雜誌裏面挖一個大洞。這製作起來非常複雜,因為每頁中空的面積都不同,這本雜誌花了我們一大筆錢,但最後的結果也證明這筆錢花得很值得。”
2009 年,《Wallpaper》又邀請到Karl Lagerfeld 為其製作封面和專題。“Lagerfeld 很崇拜Zaha Hadid,他看到了Hadid 之前為我們所做的特刊,決心做得更好。所以,他用上自己最喜歡的男模Baptiste Giabiconi,做成‘可揭開的封面’。”
這張封面由兩層紙組成,第一層上模特穿著一身Dior Homme 的西裝,而把第一層封面揭開,便會顯露出模特相同姿勢但一絲不挂的另一張照片。
中國製造的“中國製造”
除了創新的雜誌設計、與知名大師合作以外,Chambers 在專題策劃上也做足功夫。
2008 年,為了做一期關於中國的專題,Wallpapaer 在中國搭建了臨時辦公室。編輯們從英國飛來,並聯合中國當地的設計師、藝術家,一起在中國製作了一期雜誌。
“我們做的時機已經比別的媒體晚,所以我們只能做得比別人深入。為了腳踏實地的感受到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2008 年3 月,我們15 個編輯全都來到中國,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辦公室,開始了為期5 個星期的‘中國製造’。”
建築師Steven Hall 和上海的Design Republic 為他們提供了辦公室,所以從預算角度來講,他們的花銷並不大。“但同樣的預算,只要多一點野心和努力,就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人們説網路的發展將摧毀報紙和雜誌,而我認為,恰恰相反,那些弱的紙媒也許會被淘汰,但是長遠看來,網路與紙媒的關係應該是互惠互利的。”Chambers 説。“幸運的是,5 年以前,《Wallpaper》的出版人就很熱衷於建立網站,於是我們就逐漸建立了現在的模式,整個編輯部都是網站內容的提供者,另外還有幾名編輯專門負責網站。”登陸《Wallpaper》的網站,就可以看到一個內容豐富,設計精美的頁面。其內容不是照搬雜誌內容,而是雜誌內容的延伸和拓展。
除了網站,創辦單獨發行的城市指南“City Guide”,與品牌合作設計商品,開設設計商店,也是Chambers 在任期間的創舉。即使是在過去這一年,各個行業都不景氣,媒體行業尤甚的情況下,《Wallpaper》也保持了收支平衡,網站和城市指南還盈利頗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