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設計·新媒體

環保設計:暴富城市的抱負與包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05 18:56:58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雨嘉

“環保”今天似乎成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綠色標簽被用到有些氾濫的時候,人們對這兩個字背後的內涵到底認知多少,依然是個問號。《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曼曾經説:目前看起來轟轟烈烈的綠色環保運動充其量只能稱為一場綠色派對而絕不是一場綠色革命,因為大家只是把一切裝扮成綠色而已,所謂的“綠色革命”並沒有“傷亡”。或許我們可以把弗裏曼的話理解為,現在品牌在環保領域裏的努力並沒有觸及到實質投入,難道“綠色”只是作為一個時髦的標簽成為了品牌自我促銷的絕好手段?

媒體人段妍玲女士現身説法,通過造訪國際建築設計行業的先鋒國度之一德國,用親身感受帶來一系列對“環保建築”的追問和反思。她以獨特的視角深入德國環保“矽谷”弗萊堡和大眾等德國綠色環保標誌型城市和企業,打開“綠色”迷思:是不是我們一直打著“生態”大旗實則破壞生態環境?

有圈內人爆料,在上海政府改造崇明島的招標過程中,曾有設計師投標重建一個完全綠色的新崇明島。因為種種原因,此項提案並未中標。也許,這反而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從環境保護的層面切入。當建築節能已然成為“技術層面”的問題後,處理複雜的生態環境問題,發掘共用空間也許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很多時候,不需要蓋大房子來解決問題,某些磁鐵一樣的元素就可以激活社區。

事實勝於雄辯。在德國的環保“矽谷”弗萊堡,我們就切身感受了一個提前進入綠色時代的城市:這個人類生活的能耗降到全世界最低點的城市,在節能減排的基礎上,帶給我們更重要的啟示在於它開放的城市空間,不僅消除了人與環境的隔閡,也消除了城市居民心理空間的隔閡,營造出和諧共生的城市氛圍。綠色環保的理解從物質層面推向了更為深刻的社會心理層面。設計師努力利用差異去豐富最初的設想、探求新的方案,去創造一個把樸實無華與創造性合為一體的建築,但同時有意地保持默默無聞的“德國式低調”。

眼睛是我們觸摸現實的工具,超速發展的視野逐漸弱化了其他感官。在怪誕當頭的建築設計大行其道的時代,我們太注重視覺刺激而忽略了最基本人與空間的和諧關係。當發展中國家求高求壯觀求形象,用玻璃幕墻將生活空間層層隔斷的時候,我們驚訝于另一群人在經濟高度發展之後,對小橋流水人家的不倦追求。

建築能承載歷史嗎?也許能,也許不能。

建築做為一種大規模調動社會資源的活動,她需要一個時代最好的技術,而最終的結果是超越技術的。起碼,建築是對一個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所做出的回應,她所持有寬泛的、非教條的、同文化潮流的變化(不管是藝術還是庸俗)與時俱進的見解,與這個新鮮又令人驚奇的美麗世界相唱和。

曾幾何時,我們對於“簡”不吝讚美,對於“多”認為是一種不道德的浪費。把道德判斷引入建築設計的批評語境中來,不知是好是壞。當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大量熱錢急於找到出口。對於城市規劃者來説,“綠色環保”究竟是追求的終極目標,還僅僅是被商業消費的新鮮概念,尚不可知。無論在什麼領域,沒有任何設計能夠代表人類。面對未來種種不確定和迷惑,我們不能躲藏在那些舊世界的背後緘默不語。因此這也是為什麼了解、強調和理解創新價值變得十分重要的原因。

歸根到底,對“綠色環保”設計的強烈需求,應該不僅僅停留于一種新觀念的消費,否則成本可就太大了。我們相信這一切源於某種對優質生活追求的偉大動力,從機械化大生産到“小國寡民”的安逸。而隱晦的是,偉大的動力幾乎都離不開資本和權力。


廣場景觀設計


小國寡民式的環保生活


弗萊堡主要利用太陽能減少能耗


極簡,是一種生活態度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台灣設計師周2009展出
· Matthias Pugin鐘錶設計
· Cory Grosser沙發設計
· HandMadeFont 字體設計
· KRFX KAZEKAMI 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