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設計·新媒體

那些魚,像花,像布,又像書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6 09:13:40 | 文章來源: 卓群網

Tristan 和Lidia 這兩個外國人發現,上海的飯店門口總是擺放著一缸金魚。他們被金魚的舞蹈吸引住了,隨後便去花鳥市場買了幾條金魚和天使魚回家,開始攝影創作。

收到“魚趣”邀請函時,我還以為是一齣瓦格納歌劇,因為“Tristan &Lidia”兩個藝術家的名字合起來寫,乍一看,還真有點像《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要不是讀了兩位藝術家的古怪履歷,我是不會去看這次展覽的:Tristan Chapuis 出生在中國的法國人,他在中國度過了童年的大部分時光。1980 年代,他是少見的在北京大街上騎自行車的金髮碧眼的小男孩。在巴黎完成法律學業後,Tristan 重新拿起了相機並重返中國。20 歲出頭的他回到北京,參與了名為“Pekin Scenes Vues”的紀實攝影項目,用鏡頭描述了北京城市面貌的日新月異。之後,Tristan 回到巴黎就讀Les Goblains 攝影學校,之後從業于攝影工作室。

Lidia Serpa 出生於安哥拉一個頗具藝術氛圍和波希米亞氣質的家庭中,母親是波希米亞西班牙籍歌手,父親是葡萄牙商人。她18 歲時搬至巴黎,相識了眾多“地下”藝術工作者和樂手。她從事過壁畫修復、美術、配景設計、新媒體藝術等各類藝術形式。在巴黎她是圈內有名的時尚設計師和裝置藝術家,比約克和珍妮·傑克遜(Janet Jackson)都買過她個人品牌的衣服,但是後來她厭倦了時尚圈。2004 年,Tristan 和Lidia 在巴黎相遇後,搬來上海,攝影成了他們藝術熱情所傾注的另一領域。

但是到了美術館,墻壁上這些被印成1 平方米左右大的各種金魚,是誰拍的,已經不再重要。一條金黃色的魚的身體,呈半透明狀,你可以從流動的魚鰭的形狀以及光感,判斷出它的游動方向及擺動速度;一條黑魚則看起來平靜安詳,魚尾如絲一般飄散在水中,很像明星們走紅毯穿的拖地魚尾裙,透明末梢的質感好似奢華的薄紗;還有一條透明的魚,幾乎很難讓人聯想到是生物,它渾身發散出七彩的光芒,在漆黑的水底好像霓虹燈一般艷麗,但是魚鱗和魚鰭告訴你,這至少是條“美人魚”。有幾張照片上,兩條魚遊到了同一個畫面裏,它們半透明狀的身體疊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像在跳雙人舞。也許是因為怕光,所有的魚,臉部都是背向鏡頭的,也許就在攝影師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她們像害羞的小姑娘那樣扭過頭去了。可是為什麼這些水泡眼金魚在放大後,會變得如此美麗而討人喜歡?

Tristan 和Lidia 顯然是一對情侶,他們告訴我,拍攝魚趣系列的初衷很偶然:這兩個外國人發現,上海的飯店門口總是擺放著一缸金魚。也許是在某次排隊等位的時候,他們被金魚的舞蹈吸引住了,隨後便去花鳥市場買了幾條金魚和天使魚回家,開始攝影創作。所謂攝影創作,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Tristan 和Lidia 對所使用的攝影設備守口如瓶,Lidia 解釋説,不能透露是因為拍起來一點不難,要是説出來就人人都能學會了。

開幕式當天,Lidia 本人也穿得有點像魚,奇怪輪廓的褲子,外加紅衣服綠褲子的搭配,時刻提醒著人們她波希米亞的身份。Lidia 肯定了我有關魚像隨風飄動的反光布料的聯想,她補充説,其實也有人説像花。曾從事服裝設計行業的Lidia 表示,在巴黎,時尚過分強大,使得攝影、設計等其他藝術都受到巨大衝擊。有一種把人修得好像橡皮假人的攝影風格,風靡了很久,而她本人卻恰恰深受Dogma 95 的影響,拒絕在攝影中使用道具、背景、三腳架、非自然光、光學附件和濾鏡。她崇尚美國“私人紀實攝影”開山鼻祖南·戈爾丁(NanGoldin)的原始和野性。

有趣的是,從Tristan 過往的商業攝影作品來看,他鍾愛的平衡感和技巧表現力,恰恰是Lidia 所反對的,他的作品畫面設計感強烈,角度也經過精心設計,而他對金魚照片的解讀,是認為它們更像活起來的中國書法。

三樓的展廳裏播放著一部半小時的短片,頗能體現Lidia 的激進藝術觀念。她本人赤身躺在浴缸裏,身體的大部分被水覆蓋;她閉上眼睛,如夢囈一般,水在被染成不同程度的紅、藍、綠色的畫面上翻滾流淌著,不時冒出一些水泡。畫面被剪輯成意識流一般迴圈重復,背景聲則是一名旅居巴黎的中國女詩人Diem 寫的法語詩歌。Lidia 解釋説,當藝術家敢於把藝術創作公開時,這與將自己赤裸的身體暴露出來無異。

藝術風格大相徑庭的Tristan 和Lidia 共同完成的魚系列攝影、實驗短片,以及Tristan 帶來的兩件極為寫實、散發出安謐氣質的鐵制白魚雕塑作品,還有若干霓虹燈,構成了整個“魚趣”展覽。這些很難定義、充滿美學衝突的作品,展現出一種毫不做作的豐富趣味。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收租院》和黑板報
· 攝影項目 私車裏的那點私事
· 楊腸筱道:史上最小的展覽
· 冥想與幻境般的影像世界
· 臆象——攝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