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珠海著名景觀漁女石雕像被列為保護文物

珠海著名景觀漁女石雕像被列為保護文物

時間: 2014-03-11 09:07:49 | 來源: 大洋網-廣州日報
雕塑 >

珠海景觀漁女石雕像

提到文物,很多人想到的多會是些老“古董”。昨日記者從珠海市文體旅遊局獲悉,1982年建成的珠海漁女石雕像和1984落成的九洲城近日正式被列入珠海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這是該市的改革開放標誌性建築物首次被列為文物進行保護。另外,藥線灸、粵曲、七月三十裝路香三個新的市級非遺項目前日也驚艷亮相。

最年輕的文物出爐

2008年開始啟動為期三年多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珠海市首次根據文物新標准將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的標誌性雕塑珠海漁女納入普查範圍。據介紹,前兩次全國文物普查界定標準都要求是民國以前,符合的才能説是文物。第三次文物普查相對於前兩次的範圍和內容有所擴大,更把時間範圍放寬至近現代乃至當代,強調將具有典型價值的近現代工業建築、金融商貿建築、文教醫療衛生建築等行業性質文化遺産,以及各種風格、流派、形式的近現代代表性建築也作為普查重點。珠海漁女雕像、九洲城等首次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標誌物被列入其中。

昨日,記者從珠海市文體旅遊局獲悉,近日珠海市政府已正式發文,公佈了珠海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20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這些新的文保單位,結合了珠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經遴選、踏勘和論證確定。新科文保單位中,三處改革開放文物尤為引人注目,包括1979年的鬥門區蓮洲鎮西安碼頭泵站、1982年的珠海漁女石雕像、1984年的九洲城。

此次公佈最古老的文保單位是位於橫琴深井村的赤沙灣遺址。此外,古元故居、盧慕貞故居、蔡昌故居等及去年發現的徐誠齋墓都名列其中。

可擴大景區漁女不可動

珠海市博物館文物研究人員表示,按照過去的標準,雖然珠海漁女具有重要的地方代表價值,但因“年齡”不夠,始終和文物不搭干系。但新的標准將拉近市民同文物間的距離,産生更多“現代文物”。新規定淡化時間概念,説明我國文物認定的標準越來越寬,對文物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珠海市文體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晉陞文物後,除了對文物本身的永久性保護外,今後在城市規劃和建設時,就連周邊改造也得優先考慮“漁女”的保護方案。

此前曾有人大代表提出《打造珠海大型漁女旅遊景觀的建議案》,具體的設想是,借鑒澳門觀光塔和上海東方明珠的成功經驗,先將珠海漁女以及其底座一起提出來,在原址及其周邊填海,構建平臺,與此同時,周邊建造大型、與海岸線風格相符的景觀燈,最終建成建築面積為1.5萬~2萬平方米,集休閒、購物、娛樂於一體的經典大型旅遊休閒漁女廣場。

珠海市文體旅遊局負責人也曾表示,隨著珠海旅遊業的不斷發展,漁女區域的交通、停車、消費、攝影、安全等方面已經日益暴露出缺陷,不能滿足市民、遊客日益增長的旅遊消費需求。因此希望市政府進行相關規劃,將漁女周邊區域建設成一個公共服務更加完善的旅遊綜合區,未來的漁女區域,不再“只是一個改革開放初期簡單的城市標誌”,而是能夠成為“一個美輪美奐的國際景區”。

昨日珠海市博物館有關專家楊長征表示,現在“珠海漁女”像被列為文物,改變“漁女”本身的任何形式均不可能,但整合周邊資源仍是可行的。

三個市級非遺項目亮相

前日,珠海市還公佈了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包括傳統醫藥類的藥線灸、傳統音樂類的粵曲、民俗類的七月三十裝路香等三個非遺項目。至此,珠海市現有的市級非遺名錄將增加到23項。

據介紹,農曆七月三十“裝路香”這一民間風俗廣泛流傳于四邑、中山,和鬥門的上橫、橫山、六鄉等地,在鬥門當地已流傳260多年。據了解,兩百多年前黃楊山以北的先民以打魚為生,居無定所的他們,為了在丘山、草灘開荒耕種和發展養殖業,族老就號召村民向“地狀皇”(地方話對“地藏王”的稱謂)祈求風調雨順。他們選擇每年的農曆七月三十即傳説中“地狀皇”的生辰為“裝路香”日,每戶人家自覺在門口燒香祭奠,村道遍插香,祈福地藏王。260多年後,原先的海洋已經成為陸地,雖然滄海變桑田,但風俗始終未易。

連結:

珠海漁女雕像1982年建成,高8.69米,重量達10噸,用花崗岩分70件組合而成。珠海漁女這座由全國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設計製作的大型石雕,已成為珠海市的象徵、改革開放初期的標誌性建築物,也成為珠海重要景點。(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胡立攝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