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武漢劇院當年三座毛主席雕像:現在只剩一座

武漢劇院當年三座毛主席雕像:現在只剩一座

時間: 2014-03-11 08:59:32 | 來源: 漢網-長江日報
雕塑 >

武漢劇院門前的毛澤東雕像 記者彭年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宋磊)武漢劇院廣場上,一尊毛主席雕像巍然矗立。1968年,這尊雕像落成於此,成為武漢的地標之一。

上世紀60年代,毛主席造像熱,偉人雕塑涌現江城。在留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偉人雕像中,數武漢劇院這座最為武漢人熟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時,與武漢劇院毛主席雕像一模一樣的雕像還有兩座,而現在已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近日,記者聯繫上已定居北京多年的該雕像主創者、著名雕塑家詹定國先生,通過對他的電話採訪,我們聽到了這座雕像鮮為人知的故事。

檔案

武漢劇院毛主席雕像

主創:詹定國

創作時間:1968年3月

落成時間:1968年夏

一個定型大樣翻制出三尊水泥像

詹定國今年73歲,武漢人,曾任武漢市園林雕塑院院長。黃鶴樓邊呂洞賓像、詹天佑紀念館詹天佑像、武柴廠區格裏希雕像、蘄春李時珍像等都出自他手。

1964年,詹定國剛從湖藝美術系(湖北美術學院前身)畢業,加入上海一個民間創作團體,潛心創作毛主席雕像。幾年後,他技藝日漸成熟。

“文革”初期,偉人雕像需求旺盛,一些企業紛紛將“毛主席”請進廠區。1968年3月,武漢制藥廠負責人從上海請回詹定國,讓他為該廠完成一尊毛主席雕像。

“當時就是一股激情,有需要就做,沒想拿一分錢報酬”。20來歲的詹定國和同為雕塑家的搭檔李鬱生、葉加禾一同創作,歷時3個月,從泥塑小稿到完成定型大樣。之後,詹定國回了上海,除了微薄的生活補貼,沒有拿任何報酬。

詹定國回憶,1968年夏天,定型大樣被工人翻制了三尊水泥像,安放在武漢制藥廠、武漢制氨廠、武漢劇院。如今,唯有武漢劇院這尊留存完好。

靈感來自《大海航行靠舵手》

據詹定國介紹,那尊雕塑造型採用了當時的流行樣式,靈感來自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偉人站立筆直,將右手抬起作招手狀,喻意領袖引領千軍萬馬,乘風破浪,帶領人民向前進。

在塑造形體上,詹定國盡可能精準。他參考多張毛澤東不同角度的照片,經過多次不同角度燈光照射觀察,校準形體。另外,他突出了毛澤東面部表情的親和性,讓神態更顯和藹。

武漢劇院毛主席雕像高近6米,製作這樣一個龐大體量的作品,無疑是個大工程。詹定國回憶:武漢制藥廠發動全廠職工挖泥,運到該廠會議禮堂用於創作,“光泥巴就裝了兩卡車”。

在大樣完成的最後一天,王福臻、張一波、汪良田等湖北老一輩雕塑家來到創作現場,和詹定國等人一起,對雕像進行了最後微調。

這麼大的雕塑如何運輸?詹定國揭秘:其實並不需要轉運。作品模型沿橫截面製成若干組件,運送到安裝地點拼裝,再澆灌水泥成型。

遺憾沒用大理石

時至今日,對於這次的創作,詹定國還有一點遺憾。“如果當時選用硬質材料,比如大理石就好了,這樣就可以永久存傳。”詹定國説,由於當時經濟條件有限,那座雕塑用的是白水泥。這種材質本身有缺陷,容易開裂。

詹定國説,上世紀70年代初,毛澤東指示不再大規模修建其個人雕塑。於是,偉人造像熱漸淡下去。從那時至今,除了少數一些主題性創作,詹定國再沒有創作毛主席雕像。他説:“這些雕塑成了一個時代的印證,一種純真情感的記錄,不可複製。”

對於留存在城市的那些老雕塑,詹定國説:“希望這些雕塑能留存得久遠一些。當然,應該是那些經典的、高水準的,它們能經得起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