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雕塑具有一定的複製性——“不是雕塑”展現場採訪藝術家

雕塑具有一定的複製性——“不是雕塑”展現場採訪藝術家

時間: 2010-04-20 10:38:24 | 來源: 99藝術網
雕塑 >

地點:林達畫廊展覽現場

採訪人:丁曉潔(99藝術網)

丁曉潔:楊納你好!你覺得這個“不是雕塑”展怎麼樣?

楊納:我覺得挺好。

丁曉潔:你是怎麼理解“不是雕塑”的?這個題目很有意思。

楊納:我不太理解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

丁曉潔:現在大家對雕塑和裝置的概念好像有點模糊。

楊納:其實不模糊的,我理解的裝置,它是帶有創作以及現成品結合的一些東西,而雕塑,我更喜歡用比較傳統的審美去理解它,整個造型是完全獨一無二的,應該是出自這個藝術家自己的大腦,出自他自己的雙手,這個叫做雕塑;通過現成品,通過一些轉接、結合、媒材以及操作工人去做的作品是完完全全的裝置,也不排除現在有雕塑和裝置結合起來的,那樣也挺好。因為裝置和雕塑結合以後,是既有現代性,又有傳統性,更主要的是它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效果比傳統的雕塑要強,然後觀賞性又比傳統的裝置要強。

丁曉潔:今天的作品裏面你印象比較深刻是哪個作品?

楊納:我還沒有看完,不過我覺得陳文令的挺好的。

丁曉潔:好多人都説他的作品是魔幻現實主義,你為什麼喜歡他的作品?

楊納:因為魔幻,我喜歡魔幻的東西。

丁曉潔:喜歡那種很超現實的?

楊納:我喜歡的東西,通常是既能讓觀眾發揮想像空間,很超現實的,但是又有很多細節可以去摸索、觀看的,我喜歡有傳統的基本功、技法、質感和想法的。像那種純概念化的,看起來原來可以這樣做,但是看完以後,可能沒有太多可深入的,或者是一般人能夠感覺到,是不是我自己想一想,也能做出這樣的東西,我覺得那樣的東西是屬於比較像流行音樂一樣的,需要一些一般人想得出來或者是想不出來,做不出來,就是有一定的難度性,有一定的技巧性,我覺得藝術這個東西,就是應該有難度才做的。

丁曉潔:這個展覽有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楊納:我還是沒看完。

丁曉潔:這次展覽的藝術家選擇的都是比較有名的,比如向京、陳文令。

楊納:他們兩個是我特別喜歡的藝術家,我覺得向京她是一個比較有才情的人,你能夠從她的東西裏邊看到她有一些靈氣,也許一般人都能做出那樣的品牌和那樣的東西,但是她的雕塑裏面有一些繪畫性,有手感,有一些筆觸的東西,這種才情不是説每個人都能有的,也不是通過刻苦就能出來的。

丁曉潔:她現在的作品裏有沒有一種重復的感覺,跟幾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作品相比。

楊納:雕塑,你要讓我非得挑毛病的話……雕塑相對繪畫來説它的毛病就是它的重復性,但是它的優點又是重復性。就繪畫來説,因為我是做繪畫的,所以一張畫只能賣一次,或者只能讓某個美術館,某個藏家收藏一次,然後它的可展覽性,持續性、曝光是一個弱點,是不足的,但是雕塑藝術家,通常都是一個模型可以翻七件,就是七到八件,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水準,就是它曝光率、參展率要高,機會比較多,難免看到一些重復的,同時也能被沒有看過這個作品的觀眾能夠看到,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所以你説也許看到向京的或者是陳文令的雕塑曾經看過,我也曾經看過,但是這是它跟繪畫的一個區別,繪畫有唯一性在裏邊,雕塑有一定的複製性,可能它是限量版的,相對那些奢侈品來説,它的量已經很少了。

丁曉潔:展覽題目“不是雕塑”,你是怎麼理解的,你認為它是想強調一些什麼樣的東西。

楊納:因為沒有和策展人溝通過,以我自己的理解,名字就是要一語驚人,不是雕塑,一看就是雕塑,它就是一個噱頭。

丁曉潔: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