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實錄】如何"實驗"?——談第12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展區

第12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出現了“實驗藝術展區”,這在60年全國美展的歷史上是首次。展覽在今日美術館舉行,遴選了2003年以來中國實驗藝術的代表作品52件。為何“實驗”?如何“實驗”?三位嘉賓均是展覽團隊成員,請走進本期節目聽一下他們的解讀。

時間:2014年8月14日下午

嘉賓:彥  風 中國美協實驗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王鬱洋 當代藝術家、中央美院實驗藝術系青年教師

      武小川 當代藝術家、西安美院青年教師

彥風:歡迎做客今天的藝術中國沙龍。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青年教師、青年藝術家王鬱洋,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青年教師武小川,他在西北地區實驗藝術教學和實踐工作方面進行著積極的探索。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其中第一次做的有關實驗藝術方面的展覽,兩位老師也是參加了展覽的相關工作。我首先簡單介紹下展覽的情況。中國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委員會成立三年多時間。2014年我們迎來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此次我們集合了50多位藝術家參與展覽的展示和展出,這個過程既辛苦又興奮,從策劃到挑選作品到展陳、亮相,是從200多件作品中挑選出的優秀作品。作品提名由全體委員會委員、各方面的專家組成,具有當下性、代表性,從年齡結構上、地域分佈上有著充分的考慮。在展陳過程中,展覽形式也區別於其他,除了架上,還有裝置、數字媒體。整個過程集合了專業人員的意見,今天的兩位嘉賓也參與了布展。我想今天討論圍繞實驗藝術在中國美術界所佔的位置,以及未來發展的前景。

首先請王鬱洋老師就實驗藝術教學有著什麼樣的學科背景?我們如何理解“實驗”,它在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怎樣的?

王鬱洋:我們在2012年做過第二屆實驗藝術全國高校文獻展和實驗藝術教育大會,在整個大會和展覽上,我們做了一年多的考察。實驗藝術變成真正的專業,是中國美院和中央美院將它變成了一種教學,而在這之前,許多教師已經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嘗試和應用。“實驗“一詞和別的專業以類型、媒材來起名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方法論,是一種工作方法。試驗是嘗試一種沒有經過理性驗證的東西,而實驗的可行性是完全的,實際是在驗證一定的理論關係。我們係在前兩天做了一個實驗藝術十年展,這也是對我們係教學的一個總結。我們係教學和美院別的專業不同,我們更多的強調學生的理性建構方法以及對工作方案的討論,而不僅僅是靈感來了,就將靈感展示出來。我們討論為什麼要有火花存在,要展示成什麼樣,它不再受限于媒材,當方案和想法確定後,再去尋找適合的媒材和藝術形式。在我們係,學生的頭腦擁有一個有思路、邏輯關係的工作習慣,在這裡能學到許多可以運用的東西。

彥風:方法論是實驗藝術系很獨到的東西。那麼所有來實驗藝術系學習的學生,專業背景是否和以前學生的專業要求一樣,例如油畫專業必須有油畫背景?本科到研究生階段是否必須有相同的背景才可以繼續學習?

王鬱洋:這也是我們正在討論的問題。我們係即將變成學院,這樣就可以獨立招生,我們希望學生群體更寬泛些,理工科、文科學生都有,只要他們願意來做這件事,我們都歡迎。當然,前提是要很喜歡。

彥風:央美的實驗藝術系已成立十年了,其他藝術院校是不是和中央美院的教學理念一致?還是説你們希望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鬱洋:實驗藝術的核心都是一樣的,它需要理性的驗證。像廣州美院、西安美院等院校,每個學校的實驗藝術教學都以這個為基礎,只不過每位老師開的課程不一樣。比如我們的思維方式課,教學核心是改變學生以往的思維局限性,可能每個老師為大家設置的課題內容不一樣,但核心是一致的。全國各大院校基本是如此。

彥風:談及跨界的問題,我想問武小川老師,武小川老師畢業于央美靳尚誼先生的第一油畫工作室,您如何從油畫專業轉到實驗藝術方面的?

武小川:我也先談下實驗藝術這個概念。美術學院的專業分割是一種現代主義下的類型學分法,按照技術、材料分成各畫種,其實這種東西就藝術當下發展來説,是有些脫節的,因為藝術對應著豐富、萬千變化的社會,按傳統材料學劃分,遠遠不夠。以前美院培養學生,最好的成果是參加全國展覽,而現在我們希望學生去參加國際性的展覽,但好像沒有一種專業能對立得上,因為世界的藝術發生著太大的變化。我認為,藝術家的創作不應該受限于材料和專業本身,而應注重對世界的認知和想法,最終通過材料、媒介形成觀念的表達,這是完全不同的一種生成方式。我們、都經過傳統的美術教育,接受過範式的繪畫形態,但後來我們發現長期積累的技術鍛造不能完全對應得上對社會、對生命的看法,不能跟上社會的快速發展,這時候創作就會變得特別吃力,相對我來説經歷十分痛苦。藝術生成應該是反轉的,不是經過技術鍛造的,而是經過學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後,再用手創作出來。

所以我覺得實驗藝術帶來的啟發,它與傳統的創作生成方式不同,這個意義十分重要。所以在實驗藝術展覽區,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作品,它的開放性對應著當下社會發展的各種可能。如今美展已發展到12屆,也形成某種藝術範式,相對來説具有某種的系統性和封閉性,所以我覺得美協找到實驗藝術作突破口,特別有意義。我自己也在不斷摸索,思考如何用觀點和方法組織藝術的語言。其實在高校裏,很多老師都在做實驗性的嘗試,央美實驗藝術系的教學設置確實也給我們教學一線的老師帶來很多啟發。藝術的世界不僅僅在中國,它是全世界的,反觀傳統專業的學生思維,其實還有一點點的怪異,需要加強思維上的突破和發展。打破專業的界限,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

彥風:您現在要做西安美院實驗藝術系的成立工作,在您的計劃中,它應是怎樣的形態?參考央美還是獨立創作一個體系?

武小川:我和很多老師在聊這件事。在一些系統邏輯和方法的構建上,我覺得是接近的,但在某些特色的發展和類型上,是有區別的。比如西北地方院校,在經過一定的方法論積累後,在哪些方面實踐會更加有效有特色,這個我們做過很深入的探討。比如歷史、傳統語言轉化、地域性文化資源的挖掘,這些方面我們有優勢,這次展出的作品本身就是大的類型,所以可能在大的結構上、內在方法論上會比較接近,但在某些方向性和特色上,我們一定會主動去尋找不同的特點和方向。

彥風:我相信這也是實驗藝術教學的特色——“和而不同”。在本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展區中,有王鬱洋的作品《人造月亮》,曾在許多博物館、地方機構展示過,您如何向大眾介紹您的作品?

王鬱洋:這件作品是07年我還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做的,用了一萬個在市場上買的節能燈組成了人造月。人類總是在不斷模倣自然,超越自然,燈是人在夜間唯一可以替代月亮的東西,逐漸地大家發現燈比較耗費能源,後來便開始出現節能燈。當人有了晚上使用這個東西的習慣的時候,它已經不僅僅是個燈,而成為一種象徵,象徵著人類戰勝自然。天上有自然的月亮,但人給自己製造了一個月亮,這兩個東西形成一種矛盾,人不斷地解釋自己,又不斷在改變自己。 這些作品你能看到許多燈,有許多裸露的電線,這就是當今人造物的體現。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