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創作的動機和狀態是藝術家們非常關注的問題,10月23日下午,藝術家劉商英、劉曉輝、陸亮、裴咏梅共同做客中間美術館·藝術中國藝術家漫談沙龍,就藝術家創作的動機和狀態問題進行了探討。

劉商英:大家好,很高興大家能相聚在這裡。今天我們以藝術家的繪畫動機、繪畫狀態為主題,聊聊大家對此的看法。

我們之所以今天談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在西藏畫畫時的確對此有過思考。我認為在繪畫過程中,我們藝術家應該都有種往外拓展、發散的狀態,而不是僅僅重復同一種狀態。每個人的訴求不同,我們都應該有與以往不一樣的繪畫體驗,追求純粹的繪畫自由,借助各種媒介,提取內心最需要的部分,展現畫家在思考中的獨立、純粹的狀態。我一直認為繪畫是嚴肅的表達,不是一種娛樂,它致力於捕捉人內心最敏感的部分,繪畫可以流露人不經意的創作習慣,反映藝術家們對問題思考的獨特見解。我們應努力追求與前人創作不同的狀態,至於畫什麼,我覺得並不重要。我希望我們能自然而然的創作,不逃避,直面這個社會。

陸亮:我覺得商英的這次展覽融合了許多東西後又呈現出一種新面貌。他的畫很有勁,揉捏了許多種風格,就像蒙克的創作狀態一樣。我覺得想幹什麼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就像天氣好大家都想出去玩一樣。藝術家繪畫創作時,內心有一種揮灑內心感受的本能衝動,好的藝術家能把握住這種衝動和契機。

劉商英:我在西藏繪畫時深有體會,我們應把原有大腦中的各種固有經驗清除,解放思維,釋放內心。每個人的狀態不同,無論用什麼方式,我們都應在面對畫面時保持專注,否則畫面上的“氣”就會亂掉,整體散漫懈怠,不集中。

劉曉輝:我最近關注的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中國藝術家似乎都有一個龐大的包袱壓在身上,導致大家時而抑鬱或者時而興奮。像齊白石、梵谷、莫迪裏亞尼等大師,他們從事創作的時間也很短。所以我覺得我們都要試圖尋找自己的創作方式,努力拋開各種包袱和標準,在自己的空間裏追求純粹的自由。

劉商英:你説的拋開不是逃避,否則為了逃避而拋開這就又進入另一個問題中了。我們只能直面,在中國當代繪畫裏,我覺得很多人都忽略了繪畫動機這個小點,很多都含有設計的成分,是為了做而畫的,我看不到他們純粹的表達。如果大家都這麼走,我覺得看不到未來的繪畫出路。

裴咏梅:我覺得繪畫是人最本能的衝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堅持到現在沒有放棄繪畫。繪畫是藝術的表現方式,人生活在土地上,藝術是連接土地和上天的一種通道;人對自然有各種感情,繪畫最初起源於巫術,和人類原始的本能成長有關係。回到繪畫本質問題來説,繪畫是件很簡單的事,拿起筆就可以畫,手直接和自然環境接觸;其次它來源於人的靈魂本體驅使,是種本能的展現。

劉商英:你説的很對,但是對於藝術家來講,畫畫的難度在哪呢? 其中包括許多大的美術史框架約束著你。大環境會干擾你和你剛才説的本能狀態的對接,干擾你對自我認識的表達。在大環境下,我們都是一個小個體,我們只能發出我們面對當下所能達到的可能性,我們不可能挽救這個時代。如果我們背負的包袱越多,邁出繪畫自然狀態的一步就越難。我想要的是直面當下的繪畫狀態,自然不揉捏,要一步步踏實的邁出去,畫家去自然地畫畫,持續繪畫工作的投入狀態。觀眾也會和你的作品之間有交流,他能發現你的用心程度。

陸亮:我很喜歡你畫冊中最後兩張,風景裏似乎在用自己的語言和對立面交流,很特別。

劉商英:其實這兩幅畫差別特別大,其中有一幅畫我只用了四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然後我就在想,以前畫畫怎麼也得有兩三天,這畫能完成嗎?於是後來動了一下,才發現不對,我把畫的整個“氣”破壞了,這樣一來繪畫動機就不對了,它不是原始的繪畫狀態,最後我又把動的地方改過來,恢復它原來的樣子。我們常常用畫的好壞去衡量畫畫的品質,可一旦有懷疑、疑問的心態,我們的內心狀態就走向偏路。另一幅的狀態就完全相反,我用了好幾天的時間才完成,畫這幅畫時,我覺得我能控制自己的狀態,但一旦有控制這樣的想法,其實畫的氣又被破壞了。我們創作時,經常面臨許多不確定的選擇,我們要用搜索的眼光看待對象,不能漏失一點點的創作點。

裴咏梅:我很好奇你在畫完這樣一幅大畫後,是什麼心情?

劉商英:累,不想看它。這次畫畫和以往的不同,這次是在和大自然搏鬥,以前的畫畫十分享受、愜意,這次比以前複雜多了,因為這次畫畫融入了太多的衝動、激情在其中。

陸亮:藝術家繪畫過程中心思的擺動是很微妙的。就好像撬動罐頭一樣,這邊有一點觸發,那邊有一點觸發,最終整個感受就出來了。藝術家創作時要重建與大自然的對立面,找到對立面很重要,就像天平一樣,你這邊有多重,那邊就有多重,這就是發力的母題問題。找到發力的一個點,然後一直和它較勁。

劉曉輝:其實作品創作不是從動第一筆開始的,有的藝術家在五年前就開始實驗,克服了很多問題。你和你發力的對立面搏鬥,搏鬥中留下來的東西就是你創作的痕跡,這些痕跡通過畫面體現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痛楚。

裴咏梅:我想這和藝術家的歷練有關係。40歲和80歲的藝術家經驗完全不同,歷練讓老藝術家知道每一個筆觸按下來是什麼效果。我們還年輕,我們需要時間去把我們歷練成那樣。

劉商英:我們這次的藝術家漫談活動差不多到時間了,今天我們圍繞藝術家創作的動機與過程進行了探討。感謝中間美術館和藝術中國舉辦今天的活動,感謝藝術中國持續跟蹤中國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