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藝術中國與中間美術館藝術家系列漫談第3場在中間美術館舉行。一個當代藝術家,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創作狀態才是最好?藝術家靠什麼支撐著走下去?漫談圍繞藝術家創作狀態的話題,邀請馬可魯、梁好、馮良鴻、李木4位藝術家展開座談,他們有著許多共通的體會,也有著單屬自身的獨到見解,相互交流碰撞之際,讓觀者無不受益良多。

梁好:恐懼和未知是最好的狀態

作為一名當代女性雕塑家,梁好與其他三位藝術家相比有著獨特的藝術身份。她認為當一個藝術家處在一種未知甚至是恐懼的狀態時,才能創作出真正好的作品。當一塊木頭斷然兩截時,藝術家眼前映現出迥然於以往創作經驗的視覺效果,怎樣接納眼前的偶然性的藝術效果並繼續勇敢地創作下去,是一個當代藝術家需要學會的。“藝術實際上是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挑戰,”她説道。在這裡,未知領域更多的是指一種精神領域甚至新的存在體悟。在談到自己的創作經驗時,梁好説道:“經常在做作品的時候,不知道是否成立,開始總是懷疑。”然而,正是這種懷疑的體驗促成了具有當代價值的藝術品的出現。她希望在藝術作品中凸顯一種人性和生命存在的感動,而這些都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表達的混沌的隱秘存在,必須用藝術形式表達和呈現。在表達和呈現的過程中,藝術家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膽量將以前的範式破壞掉,時刻擁抱創作過程中的懷疑和不確定。

馬可魯:藝術家下意識的藝術感悟非常重要

談起繪畫狀態,馬可魯因為有著40餘年的創作經歷,所以有很多東西難以用語言形容。他認為繪畫是一種冒險,必須在每次創作的時候經歷一次挑戰,沒有挑戰便不能成為藝術創作。對馬可魯而言,藝術創作實際上是一種不斷覆蓋的過程,對面前的偶然性效果進行覆蓋,進而産生一種新的偶然性。創作之前不要刻意地提醒自己要畫什麼、要怎麼畫,而是在畫的過程中根據畫面本身效果的指引,憑藉自己敏銳的感覺將創作進行下去。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成為第二自然,自己評感覺跟隨作品,打破一切的條條框框和程式。提到藝術家的生活狀態時,馬可魯提起了第1場沙龍時馬樹青曾經説過的觀點:藝術家不願意讓人看到自己偷懶。馬可魯認為藝術家花大量時間在偷懶和看畫,雖然看似無用,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下意識的藝術感悟,其重要性並不遜於繪畫的過程本身。

馮良鴻:不確定才是最好的狀態

與梁好的觀點相倣,馮良鴻也認為不確定才是最好的創作狀態。在作畫時,應該去除一切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心理,這些只能破壞繪畫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他認為繪畫的出發點是很重要的,如果去除掉所有的功利心和目的心還能繼續畫畫,那才是真正的繪畫人生。結合馬可魯談到的藝術家偷懶的問題,他認為一個藝術家真正重要的是他的藝術時間,所謂的藝術時間就是真正投入到藝術中的時間。有時候雖然看似是在畫畫,但是心境可能未曾真正融入繪畫的狀態中,這就不是真正的藝術時間了。一個藝術家的生命狀態對於他的藝術來説至關重要,繪畫和雕塑跟語言及文字不同,是絕對騙不了人的,一件藝術品可以直接的反映創作者的心性和生命狀態。這就需要藝術家有好的“藝術出發點”,真正在藝術創作中體會一種快感,同時不斷修煉自身的品性,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李木:繪畫須有一種對偶然性的期待

“凡是能夠用語言和文字表達的東西,都不必用繪畫表現。”談話中李木用準確而明晰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的藝術觀點。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李木談起了自己曾經有過的藝術疑惑:到底是先想好了再畫,還是畫好了再想呢?他毅然地選擇了後者,因為後者有著更多的變化性,如果想好了再畫便意味著藝術家在依靠經驗畫畫,由於沒有任何挑戰性,所以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作,對李木來説至少是邊畫便思考,而不是想好了再畫。他認為藝術是唯一的超越民族的全世界母語,正是因為其中表達了某些不能言説而又共通的東西。要想表達這種共通的東西,藝術家就必須卸掉自己所有的藝術經驗以及功利心,排除一切理性和重復,單純地創造一種“沒有發生過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