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驍純:在“師古人”與“師造化”中創造

時間:2009-04-30 | 片長:劉驍純:在“師古人”與“師造化”中創造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張仃>世紀心路 筆墨人生>

  這次來主要是看看張老,“寫生”“焦墨”“傳統的堅守” 這裡面最不容易的是一直堅持。半個世紀,思潮變化特別大,改革開放以前,寫實處於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以後,寫實遭到批評,一寫實就是低檔的東西,這裡面也有傳統,蘇東坡説: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張先生能堅持不懈的找, 針對一個問題:明清之後, 四王 陳陳相因,主張是要有“古意”,古人的氣息,古人的“腳汗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的主流畫壇風格是陳陳相因,形成畫面的疲軟,沒有力量,張老特別注重現代人畫山水有一個力量,他有一個概念叫做“畫的壓墻力”, 就是説畫挂在美術館的墻面上,他能夠鎮得住,能壓得住這個墻面,他認為這個畫要有時代的力度感, 寫生堅持這麼長時間是有道理的。也是想的一個問題,扭轉“師古人”,“出世”,他強調的是“師造化” “入世”,所以他的畫的面貌越來越鮮明,他從“師造化”重新找到一個自己的定位,重新起步的時候,肯定比傳統的經典比,它的起點是低的。但是重新起步之後,從寫生再到寫意,這些既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寫生,這還有他特別強勢的一點就是焦墨,這形成張仃先生的一種面貌。這種面貌是他艱苦跋涉,幾十年一步一步的走的,這是最感動人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