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生活> 音樂

艾草民謠音樂節回歸傳統 音樂詩歌民俗相得益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03 10:39:57 | 文章來源: 搜狐音樂

2014年6月2日,第一屆艾草民謠音樂節在後山藝術空間落幕。張佺、馬條、趙已然、張淺潛等民謠高手先後登臺獻藝,讓全場觀眾享受到一次純粹的民謠盛宴。大仙、邵夷貝等新老詩人的助陣,則讓本屆艾草民謠音樂節充滿了濃郁的人文氣息。而艾草和粽子等民俗元素的加入,則成為現場的一大特色,彰顯了“艾草”品牌回歸傳統的價值。

關於“民謠”,有太多的解釋和標準。我相信沒有誰敢説自己能一言概之、一勞永逸的解釋清楚什麼是民謠。但是,所有人在談論民謠的時候,都繞不過兩個基本點:土地與詩歌,土地代表的是生活和生命,詩歌代表的是表達方式——只有當這兩個基本點融合到一起,“民謠”兩個字才真正的成立。而這也是艾草民謠音樂節的終極追求,讓民謠回歸土地,回歸詩歌,回歸傳統。

就像我們已經遠離純粹的“民謠”多年一樣,現代人對於“艾草”及其背後的涵義也早就生疏了。我們津津有味地品嘗著粽子,津津樂道于甜鹹之爭,卻早就丟掉了作為儀式存在的“民俗文化”。這就像我們常常會在以迪倫等為代表的美國民謠上流連忘返,卻不知不覺中把“民謠”兩個字形式化了,仿佛只有那樣的才叫民謠,卻不知“民謠”首先應該紮根腳下。

美國民謠其實也是這麼復興的。“美國的民歌復興之父”皮特-西格和他的小夥伴們,靠著對傳統的堅守和執迷,一口氣把生活裏土生土長的民歌唱回到主流之中,然後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那些民謠大神,從迪倫到萊昂納德-科恩,從唐-麥克萊恩到康納-奧博斯特。而這些後輩,無論他們推動過多少變革,到頭來都仍然堅守著民謠的傳統,土地和詩歌。

而這一切就是我們在艾草民謠音樂節上看到的。這個全新的音樂品牌,沒有花枝招展的廣告,沒有美輪美奐的布景,也沒有聲名顯赫的所謂大明星,有的是低吟淺唱的歌者們,有的是激情澎湃的詩人們,以及坐在草墊子上靜靜聆聽的聽眾們。生活,在這裡變成了涓涓細流,順著潺潺的吉他聲和朗誦聲蔓延出去,勾勒出的是民謠最傳統的脈絡。

無論是馬條從新疆帶來的豪邁,還是Bloody Woods從歐洲帶來的優雅,無論是趙已然渾然天成的蒼茫,還是王娟娓娓道來的溫暖。還有沉穩的洛兵、自我的張淺潛、清新的蘇遇和古樸的張佺。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就好像我們從熙熙攘攘的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一下子來到一個世外桃源,歲月靜好。大仙、邵夷貝和棋哥等人則用詩歌呼應著同樣的主題。抑揚頓挫、平平仄仄、氣壯山河,在這裡都幻化成了大家相同的情懷,借助於詩歌,臺上台下實現了真正的情感共鳴。

不得不説,經由這次艾草民謠音樂節,我們看到了主辦方的野心和視野。不僅僅包括音樂、詩歌,也包括那一片片小小的艾草和一個個小小的粽子。從中,我們能看到艾草民謠音樂節無限的生命力,我們絲毫不懷疑,它會一屆又一屆地延續下去,成為中國民謠音樂的集散中心和重要陣地。重要的是,在大型音樂節市場競爭慘烈的時候,聽眾越來越需要這種針對細分市場的深耕細作。畢竟,相比大型音樂節,艾草民謠音樂這樣的小型音樂節更能讓受眾充分享受音樂的樂趣。

在現代人緊趕慢追地試圖抓住潮流的當下,我們往往忘記了,“傳統”其實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就好像延續了兩千年的“端午”,又比如從上上個世紀開始綿延不絕至今給點陽光就燦爛的民謠。而當兩者結合到一起,産下的種子也必將在豐饒的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這就是傳統的價值,也是回歸傳統的意義。只有傳統的、更傳統的,才是這片土地上最有生命力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