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壬寅中秋:在那團“混沌”的光亮裏,翹望團圓與學緣

壬寅中秋:在那團“混沌”的光亮裏,翹望團圓與學緣

時間: 2022-09-14 15:32:04 | 來源: 藝術中國

壬寅中秋恰遇教師節,適逢雙節佳期,在燈燭與月光的映照中,濠濮間想到劉巨德的藝術裏那團“混沌”的光亮,似乎可以借畫境,翹望團圓與學緣、耕耘與收穫、自然與藝術的節令際遇與時代氣息。

團圓與學緣

中秋節賞月的習俗源於唐初,圍繞著月亮與月光展開的賞月、吃月餅、月下燈謎、月下賞花、飲酒望月等,衍生歡慶團圓的心情。《月光下》的畫面中勾繪了皎皎月光、繁茂草木、層樓疊榭,一隅景致納天、地、人之意象入畫,或許只是平實歲月中庸常的夜色,時下卻思緒牽動,萬家燈光、火樹銀花的團圓景象隱現眼前。以月、詩、樂、酒等元素展開的中秋佳節是鸞飛鳳舞、蔚然祥和的團圓節,也是詩情畫意、浪漫抒懷的賞月節。白居易在《中秋月》中借玉兔等元素抒發月下思緒:“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劉巨德在畫面中也使用了借物抒情的創作手法來表達,在《黑白相隨》與《蛙鳴月下》中,玉兔、荷花、銀蟾等元素入畫,以微知著,借朦朧月色傳情達意。

  《月光下》水墨紙本設色 136cm×34cm 2012年

  《黑白相隨》水墨紙本設色29cm×60cm 2016年

  《蛙鳴月下》水墨紙本設色 29cm×60cm 2016年

在當代,中秋節的文化內涵隨時代流轉發生了創造性的轉化,不同時代與生活背景中的人對過節所生的情愫亦不同。比如現今很多人在團圓夜會與家人一起品嘗桃子,寓意闔家長壽喜樂,而校園裏生活著五洲四海而來的師生,學府、母校等稱謂中流露家的溫馨感,校園就像學子們的第二個家。在此,團圓的意義被擴大至家園感,進而派生感受生命的情愫。“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此時《望月》裏依偎的玉米似同窗、似師友,在尋常的歲月中,氤氳的月光下,不時望明月而生情思。

  《壽桃》水墨紙本設色 28.5cm×60cm 2016年

  《望月》水墨紙本設色 29cm×60cm 2016年

耕耘與收穫

人們經常把教師喻為園丁、燈塔或蠟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們辛勤的耕耘著每一畝心田。劉巨德師從龐薰琹與吳冠中,作為學生,他汲取了兩位先生藝術上的豐沃養料。作品《紫藤下》的畫面色彩、形象、氛圍、韻律等皆自然而然躍然紙上,畫中的青年照見了他眼裏的學生,也照見了自己。作為老師,劉巨德坦言越來越“害怕”做老師貽誤學生,並説:“藝在育,不在教”,因為他認為藝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沒有統一的答案。每個人重在傳統文化、大師經典和看不見的自然深處與自己相遇。先生語重心長道:“藝無一定之法,全在個人志趣,答案在每個人自己心裏。唯敬畏藝術,甘為藝術而亡是相同的。”就像《草花聽月》與《守夜草》中的生靈傾聽,守候著每個夜晚、每縷月光一樣,教師要讓學生的思想得以自由地呼吸與生長,進而奔向寬廣、未知而充滿創造與想像的藝術世界。

  《紫藤下》水墨紙本設色 250cm×501cm 2017年

《草花聽月》水墨紙本設色69cm×34.5cm 1999年

  《守夜草》紙本水墨 90 cm×178cm 2010年

劉禹錫詩曰:“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月色皎潔,暑氣消散;秋色澄澈,萬象更新。描繪、讚美月的詩詞歌賦非常多,尤以中秋之月最為豐富,在團圓的氣氛與豐收的季節裏,中秋多了幾分收穫之意。“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經年最好的月色即在中秋,中秋賞月,給予人浪漫的幻想,獲取豐盈與收穫之感。在劉巨德的畫作中亦不乏月光下飽含收穫之意的畫面,《月光草》飽滿的構圖和豐富的色階,《花草坡》跳動的生長氣息和辛勤收割的少女,無一不在傳遞著豐茂收穫的景象。《霜月橫空》取微觀視角繪寬廣場域,明朗的黑白灰對比與爽利的點線面構成凸顯皓月皎潔,收秋跡象隱現,金風玉露,盡收畫中。

  《月光草》水墨紙本設色139cm×34.5cm 2005年

  《花草坡》水墨紙本設色 145cm×365cm 2009年

  《霜月橫空》水墨紙本設色36cm×70cm 2016年

教師節與中秋節的特質,使辛勤的耕種與收穫的喜悅交相輝映,“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此刻心境胸次更加明朗開闊了。

自然與藝術

中秋節起于溝通天時地利,教師節發于文明教化流傳,《禮記·祭義》載道:“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始終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可見自然飽含變化及生長,長期以來,中國傳統觀念中形成了自然與生命本位的物質觀。“自然”在藝術創作中顯現出三種狀態,一為展現本真的自然,二為追尋一種自然狀態或精神,三為表現忘卻或超越一切規定性之後的最真實的自然。正如劉巨德所言:“畫的過程,不必想太多,反而畫得好,繪畫的過程是三個生命:主觀、客觀、畫面互動合一的過程,畫家需要放鬆,順其自然,從中釋放自己的天性,就會在繪畫過程中不斷得到啟示,包括積澱和解放。”《秋葉草》的清寂,《秋塘》的高潔,都傳遞著自然的氣息,《中秋》在對特定時節風物的觀察體悟中筆墨自然流淌。

  《秋葉草》 紙本水墨設色 69.5cm×51cm 1998年

  《秋塘》 紙本水墨 136cm×33.5cm 2008年

  《中秋》水墨紙本 29cm×60cm 2016年

劉巨德的作品呈現出獨特的“渾沌”美學與崇高之感,形成了“大、簡、微”的藝術格局。他認為藝術創造是人的心靈對自然的感應,對生命的感知,是每個人“心”的作用。繪畫雖然是視覺藝術,但到最後還是“心”的藝術,畫裏的一切都是心靈創造出來的。無論是微觀視角向下俯看的《月光荷》,還是浪漫夢幻天地之間的《一朵雲》,都流露出以“道”的眼光觀照萬物,理解至善的創作思想。在藝術學習上,他和夫人鐘蜀珩教授主張師法“三位老師”,即自然造化、古人之心,還有自我之天然本性。正如劉巨德所説:“三位老師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人類的導師,他們讓人類有了真正的精神家園和走向未知的力量。”靜候幽思,暗香疏影的《青月下》是為深妙詮注。

  《月光荷》水墨紙本設色 29cm×60cm 2016年

雙節際遇,深感華夏節日感應天時自然而起,化育人文精神而豐。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自然萬物、生人文藝術。

圖 | 劉巨德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文 | 柴鑫萌 雕塑係 2021級在讀博士

圖文編輯 | 羅雪輝 汪茗

來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壬寅中秋:在那團“混沌”的光亮裏,翹望團圓與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