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水天中:心泉的倒影

水天中:心泉的倒影

時間: 2017-10-19 15:56:27 | 來源: 藝術中國

劉巨德來自北方草原,秉性率真沉厚,與許多來自邊疆的藝術家有所不同,他很少表白自己的鄉土背景,但他簡潔爽朗的畫面總是流露出自由無羈的氣息,那使我聯想起北方曠野蘊含的無窮生命力量。他坦陳對自然的觀察和體驗是藝術創造的源泉,“自然是藝術的活水源頭……任何經典範本只是一桶水”。他進而指出,直接飲泉水的藝術家“定會讓自己的藝術創作更有活力,更自由,更輕鬆,更有創造性”。他的這些主張不是某種理論的發揮,不是某種觀念的推導,而是他切身的體驗和思考的歸納。對於一個藝術家,我們不必也不能從純理論的角度去驗證,而應該通過他的創作去品味。

不論是生長著叫不上名字的野草雜花的草原,偶然進入畫室的物品,還是舒展開肢體的人物,劉巨德筆下的形象都是自由無羈的。它們無拘無束,拒絕任何外加的繩墨與規矩,以自己的生命習性構成純凈自然的天地。

畫家的老師龐薰琹、張仃、吳冠中都是珍視自我,眷戀自然的藝術家,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裏眺望其師輩藝術探尋的迤邐足跡。但從整體氣質上觀察,天蒼蒼野茫茫的塞北草原在劉巨德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風神。他景仰龐薰琹的中西匯通而擁有堅實的北方草原文化之根;他沒有張仃的縝密,而側重自由與舒展;他發揚吳冠中的流暢,主張藝術“是水性的,透明的,流動的”,但他的藝術氣質更為沉厚;他與當代畫壇流行的文人“寫意”之不同,在於從切身體驗的自然和逐漸變遷的心態出發,而不是從筆墨習規出發,他拒絕將藝術創作簡化為某種套路,拒絕成為繪畫上的“新古人”。

在自然心性引導下,他興之所至,書寫天地之蒼茫,生命之萌生。於是有沉酣于無盡生機的草木進入畫面,它們是“長出來的”,不會忸怩矜持,而且蘊涵梅蘭菊竹所欠缺的精神重量。《逐日草》、《霜原》、《守夜草》、《紅荷塘》、《英雄起步的地方》……我驚異於畫家對草原自由生命不間斷的歌唱,歌聲當然帶有歌唱者的文化背景與個性氣息,那是一個中國北方男人的咏嘆。也許是幾百年無人打理的草莽,但永遠沒有艾略特幻滅絕望的幽靈——詩人是以荒原比喻信仰淪喪的歐洲文明。相形之下,劉巨德的“霜原”與魯迅那充滿堅韌生命希望的野草意氣相通——天地如此靜穆,因其沉默而充實;置身蔓生野草的大野而坦然,欣然。

劉巨德常以莊子“渾沌”喻解藝術創造之路,其著眼點側重藝術創造的無限可能,藝術創造須憑藉藝術家本性,藝術創造又是難以規範,更是不可違心違性地改造定制的。古人論詩,有“氣以實至,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之説。劉巨德繪畫藝術之引人入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憑藉本性的自由發揮。在他的畫前,我們感受生命自然流動的韻律,感受畫家舒暢而又沉著的創作心態,那正是他所嚮往的自然萬物“投入心泉的倒影”。

水天中:心泉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