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産興:情係漓江山和水

時間:2011-07-18 14:59:05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白雪石>研究文章>

在我的印象中:白雪石先生是一位真誠的藝術家。他自幼鍾愛繪畫,謙遜好學,始自花鳥,後學山水,對兩宋傳統山水名作認真臨摹,吸取古人之長,學習老師及同代畫家,廣取博收.同時受到西洋繪畫的影響,具備了中西繪畫的深厚素養。

他平日寡言,不善交際,甘於寂寞,踏踏實實從事藝術實踐,鍥而不捨地研究山水畫的創新,造詣很高,功力很深,他創作多幅山水畫懸挂在國家公共場合,意趣橫溢,氣勢奇崛,清新明麗,很有藝術魅力,尤其是表現漓江山水具有獨到的意境和格調。

在政治運動年代,山水畫被認為是無害作品。藝術被簡單地看作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山水畫家不能直接反映政治,自然地被有些人誤認為或淺或深地有避世傾向。殊不知,山水畫家在抒發藝術家的情操和審美教育方面,有與其他畫種不同的功能,人們在欣賞山水畫的過程巾,能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能培養人們健康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人類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環境裏,因此對山水畫的愛是一種理想的願望。欣賞山水畫能給人以最好的休閒,孕育人們的聰明智慧,陶冶人們高尚的審美情操,它的社會功能是不可忽視的。政治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不能替代審美教育。政治宣傳畫和山水畫不僅各有不同的思想內容,不同的表現形式,它們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山水的美育教育正是有助於德育教育、政治教育。為此,山水畫作為人們的精神食糧,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白先生年近九旬,至今對山水畫的創作仍不知疲倦,其忘我獻身的精神.似乎有天生的興趣和使不完的才氣。70餘年的藝術實踐磨練,使他取得了卓爾小群的成就。

寫生創新為山傳神

白先生出生在20世紀初社會大變革年代,在打倒孔家店,批判國粹的新文化運動中,西方文化思潮直接衝撞著傳統繪畫,美術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美術革命”、“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因為要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採用洋畫的寫實精神……畫家也必須用寫實豐義,才能發揮自己的天才,畫自己的畫,不落古人窠臼。”白先生正是在倡導“民主”、“科學”採用寫實精神的大時代潮流裏開始學畫的,師從有深厚傳統功力的花鳥畫家趙夢朱(1892 -1984)。趙先生崇尚宋代花鳥精髓.畫風工整嚴謹,傳統筆墨非常紮實,他的教授使白先生的繪畫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春江泊舟》(1977)、《鵲戲秋林》(1994),從這些作品裏,我們可以看到傳統花鳥畫留給他的影印和痕跡,首先是傳統花鳥畫的精髓——意境、神韻的烙印:是“師法造化”,學習自然,又有現代人的感情。對物象的革新、創造使其具有時代性。《春江泊舟》既可看作一幅精美的又有創意的花鳥畫,同時又可視為意境新穎的山水畫,是花卉與山水的結合。在春光融融,百花吐蕊,花朵嬌媚的畫面裏,畫家用濃墨寫出林木蔥籠的捌千枝條,佈滿整個畫而,用筆熟極能巧,飽滿淋漓、造型渾然,整體又不失精微。畫家以飽蘸激情的墨色,水與粉將粉紅的花朵和淡黃的嫩葉在陽光映射下顯得無比嬌艷,畫面置陳布勢上滿虛其巾下,由於地平線壓得較低,畫下顯得空曠,遠處隱約可見岸邊的船隻,桅桿林立。顯然這是畫家來源丁生活,見景生情,“神與物遊”的結合。筆墨設色自然渾化,不失為一幅既有傳統.又有現代感情的好作品。《鵲戲秋林》 1994年作。秋林歸鳥作為審美對象,曾被歷代畫家所重視。因為畫家感受不同,自然描寫的對象和意境也就各不相同。雪石先生的《鵲戲秋林》以老練濃重的筆墨,畫出高人錯落的樹榦,佈滿整個畫面,遠處草木群落;近處一條河流,曲折綿延,伸向遠方,墨色渲染,突出了秋水如練,形成了黑白色調的對比。硃砂點苔的側葉,使人感到秋風蕭瑟,楓林盡染的季節。樹枝上棲息著成群的喜鵲,跳躍在樹枝問.有的還在空中嬉耍飛翔。我們仿佛聽到喜鵲婉轉悅耳的嗚聲。畫面洋溢著歡快的氣氛和節奏美。這與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境界頗有相似之處。畫家通過這些生機勃勃的喜鵲,畫出自己的感受,意境臻妙。畫面起伏跌宕,色彩渾厚沉著,構圖飽滿、充買,情在畫外,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畫家情與境會,覓得人自然的真趣,使畫有天籟之趣,富有新意。

白先生的山畫師承梁樹年,梁先生畫風南北兼備,筆力雄秀厚重,自成體格。白先生對宋代范寬、李成的畫格特別喜歡。傳統名作表現的空間處理複雜,結構嚴謹,層次井然,其氣勢和高山突兀雄偉,皴擦的變化,意境的深隧,給以白先生很大的啟迪,為此他曾用較長的時間臨摹過不少名作。從中他領悟到佔人的創作經驗,注重“師諸心”對景造意,"寫山真骨”始能為山傳神。這對白先生走上山水畫的創作道路有著深刻的影響。

建國初期,改造中國畫的呼聲甚高,許多有識之士,徐悲鴻、艾青、李可染睹先生發表了如何創新中國畫的文章——要求新的內容、新的形式。為落實組織措施,1953年後,“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曾先後組織畫家到北京郊區的十渡、龍門澗、香山等地寫生。1961年由文化局趙楓川、秦仲史、吳鏡汀、吳光手等同志組成赴山西訪問寫生,之後又赴安徽黃山、山西太行山,山東泰山、江蘇太湖、長江三峽、江西廬山、湖南湘西、廣西桂林等名山大川考察寫生,飽覽綜觀其名勝風景,地質特點,對泰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嶽之煙雲、匡廬之飛瀑、峨眉之清秀、青城之幽華、夔門之險峻湘西之奇峰幹仞,搜盡奇峰。畫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以精細的觀察和敏銳的眼光抓住了不同自然環境下的以形寫神。他畫黃山,不畫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取其青松蒼鬱枝虬、奇松挺拔、千姿萬態,再加煙雲翻飛縹緲,波瀾起伏,也就代表了黃山奇松、怪石、雲海. 溫泉四絕之三。他畫蘇南山水多清逸之氣,白墻黑瓦的太湖農舍,景色秀美,非常富有地方特色。他畫太行秋收,則是懸崖峭壁、高山聳峙,萬丈巉岩,山下有紅旗渠,堤邊山谷問有放牧者,羊群僅見其形體外貌,對比之下更顯山之雄偉,給人高山仰止之感。他畫湘西“群峰萬千”,題道:湘西群峰姿態萬千,每當山谷雲起,若隱若現,變化莫測,尤為奇觀。這裡植被菁密蔥籠,花卉雜捌叢生,山勢如劍峰千仞,直插雲霄,巋然獨立,群峰奇拔,高峻突兀,綿延環抱,山清水秀,這種純自然的景色,一草一木真切動人,好像沒有一點人工污染的痕跡,樹木森林蓊鬱蒼茫,漫山崖谷,清新的空氣使人頓覺精神振奮。湘西美麗的自然景色,真切的具體性誘發著畫家的靈感,使他的激情找到依託,使他在藝術技巧上,藝術語言和特色應物而生。畫家對具體對象有著非常敏銳的感受力和把握力,並能賦予藝術形象的表現力。實際上就是畫家對自然景物的研究、感應,並能神與物遊。由此給他的創作帶來了新的生機,注八了新的因素,開拓了創新的可能。

桂林山水甲天下

人們常稱:“桂林山水甲天下”,義雲:“陽朔山水甲桂林”。白先生各地寫生,桂林漓江是他重點深入之地,是他最感興趣的地方,寫生作品數以百計。他在《人問仙境》(1991)中寫道:“細雨漾漾,漓江兩岸,若隱若現有如仙境,遊子不思離去。辛未春口,雪石憶寫舊稿”跋中可見他對漓江見景生情,“不思離去”的情感十分真摯。他在《白雲招我上層巔》(1986)題:“白雲招我上層巔,無數奇峰落眼前。滿日林嵐供畫本,萬家煙火映山川。”“滿目林嵐供畫本”正是改革中國畫的有效之法,師法自然才有生活感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懷著不可抑制的激情,才能創作出激動人心的好作品來。7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間,白先生創作的許多大舊作品,都是以漓江為題材的,如:《桂林山水甲天下》(1978),《興坪佳勝》(1978),《漓汀帆影》(1989),《穿岩秀色》(1990),((千峰競秀》(1992)。白先生以自己的感受,寫不完漓江的早春、春意、春曉、春色、春深、春泛、春帆,畫不完漓江的清夏、晨霧、夏雨、煙雨;同時對漓江的秋色、秋江、秋瀑、秋光也有獨到感受,許多作品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漓江山水是白先生創作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那清新剛健、質樸動人、富有生機的作品,使人感到親切而新鮮,有些精彩的獨幅創作,雖然都是對景寫生畫成的,它與純素材資料性的基本技術練習為目的是不同的,畫家在作畫過程中,已經具有物我交流與選擇、取捨、概括、提練加工製作而成的,從內容到形式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漓江帆影》、《漓江漁歌》是傾向於紀買性,但又帶有歌頌的意味。《漓江帆影》前景為一片蒼翠的修竹,峻峭挺拔,枝葉茂密,在竹林的空隙間,江清見底,遠處隱約可見群峰高聳,在水如鏡面的江上,二隻帆船向前行駛,掌舵者頭戴竹笠,畫面留出大塊水域,遠山淡淡地倒映在水中,把漓江風和日麗、碧水清澄優美的環境表現得尤其突出。大片竹林墨色濃重,但能重色而不板,為增進竹林的空間層次,畫家巧妙地用石綠在墨竹前畫數竿修竹,竹林間用淡色墨渲染,船用淡赭色,色薄而能厚,整個畫靈空、深遠,構圖簡練,讓觀者進去神遊。在《興坪佳勝》、《煙雨漓江》等大畫中,意境是畫的靈魂,意象、格調都與耐家的取景融情密切相關。中國畫歷來主張神形兼備,才能有詩情畫意。為了畫有神韻,首先要求描繪的對象能形情融合,沒有情的作品,也就難以使畫有神,畫得再像,也只是表面現象。只有畫家動了情,藝術形象才能有神。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之稱,這是由於石灰岩地形發育,地下水潛蝕,地殼變動,以至桂林諸山,皆如平地拔起,奇峰羅列,猶如玉筍、翠屏、巨象形態變化千萬,景色秀麗,千峰奇巧,碧波盪漾。《興坪佳勝》取材于漓江岸邊的古鎮,依山面水,山峰集密,綠水迂迴,畫面上近景為芭蕉簇叢,黑瓦白墻,岸邊停著許多船隻.江面風平浪靜,江水清澈如鏡,樹木參差,遠山林立,田野似錦,山腳下的農舍,清幽恬靜。寬闊的江面上,奇峰怪石倒映水中,倒影增加了研而的情趣,仿佛青峰浴水。《興坪佳勝》是漓江上最美麗的地方,自古有“陽朔山水在興坪”之説。陳毅元帥寫有《遊陽朔》詩云:“桂林陽朔一水通,快輪看盡千萬峰。……桂林陽朔不可分,妄為甲乙近愚庸。朝辭桂林霧漾漾,暮別陽朔滿天紅。”此詩把桂林、陽朔奇峰變幻,煙雲迷漾及地理特色描繪得很真實,好像處處是畫,無限優美。《興坪佳勝》正是表現出典型的桂林山水之美。

漓江山水自古以來為許多詩人和畫家所讚美,唐代韓愈《送桂林嚴大夫》詩云:“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詩人用“青羅帶”和“碧玉簪”的形象來形容漓江的秀美,十分恰當、貼切。畫家齊白石在1905至1 906年問,在桂林畫有《獨秀山圖》,作為紀遊收入在《借山圖卷》裏。老人存山水畫中曾有詩云:“曾經陽朔好山無,巒倒峰斜勢欲扶。”92歲時白石為老舍作山水圖中題:“白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他恥笑前代畫家,不敢突破陳舊的傳統,師法造化才能創造新的畫法。桂林山水壯麗神奇為詩人畫家所神往。白先生所畫山水真是這樣,為物之表現,心之流露,心物融合之結晶,亦即意象合一,情景合一,心物合一,道象合一,故其意境深遠,看了使人比真景更美之感。他為讚揚山水畫,鈐有白文“桂林山水甲滅下”的方印,表示了他的心聲。此外他還刻有“自強不息”(朱文)、“惜陰”(朱文)、“待細把江山圖畫”(白文)等印章,使我想起陶淵明的詩句:“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白先i牛90高壽,珍惜時間,珍惜生命,一息尚存,努力不懈,永不自滿,為形成自己鮮明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正走向更加輝煌的新途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