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鏡花園——自然視角的鏡像

鏡花園——自然視角的鏡像

時間: 2009-06-11 09:27:57 | 來源: 藝術中國

90年代末,我曾經做過一個方案,還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材料試驗,然而最後以失敗告終。這個計劃是要用鏡面布料做一件“都市隱身衣”,全鏡面的服裝穿在身上會使一個人變成“人鏡”,身上反射著周圍的建築和景物,使人融入風景之中,也使風景依人的形狀而變形,人既風景,風景即人,通過“隱身”和“消失”的過程,達到真正以自己作為主體來“混入”風景的目的。

風景,對我來説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風景,它是環境、生存、文化認同等多種含義的代名詞。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被稱之為“山水”。

鏡像,通常是指一個事物透過鏡子的真實反射,在文學裏被引用到精神層面的互映。現實中,我們有工業生産的各種鏡子,鏡子又分為平鏡、凸鏡、凹鏡、哈哈鏡等,人的眼球也是利用鏡像的原理使我們能夠看清世界,而且符合科學的透視法原則,進大遠小。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眼球為我們展現的並不是一個客觀的世界,也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而僅僅是人自己的視角,這個視角使世界的景物背離了客觀的真實,而以透視取而代之。

在從來就不曾有過的真實世界裏,我們必須選擇站在某個角度來看世界,這被叫做基點,也可以稱為主體意識。其實我們還可以換更多的角度看世界,但我們不能同時站在很多角度,我們每一次只能站在一個角度,我們曾經站在井底看世界,後來站在西方古典角度看世界,我們也曾站在西方現代角度看世界,現在又站在西方當代角度看世界,所以,事實上我們也能站在自己喜歡的角度看世界。

以石頭作為自然原形的鏡子給我提供了我喜歡的角度,這就是不銹鋼假山石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穫,透過它看世界,這世界更像是一幅幅的山水畫或道家仙境。這個大背景無疑是我們從小看世界的共同經驗,但那時的世界只有中國,在面對真正的多元世界的時候,如何避免進大遠小的主觀,又要擺脫追求純粹客觀的虛妄幻像,顯然是明智之舉,也是我探討的課題。

首先,按照老祖宗的哲學,這世界是變易的,不是靜止的,但我們人類生産的任何物品在今天看來都不能滿足變易的需要,比如鏡子的造型,最多説有幾十種表面凸凹的變化,顯然不能達到千變萬化,我的意思是説,我們必須承認人的想像力是有限的。“石鏡”在這方面為我提供了無窮的想像空間,滿足了我對人的局限性的不滿。我借助它可以達到我不能達到和想像不到的世界,我必須承認這一直是藝術功能的最基本的一點。

我們知道,石頭有著變化多端的神秘花紋,古代文人在其中尋找自己的山水境界;同樣的道理,我在自己造的“石鏡”中,也找到了我所尋找的“山水境界”。

在過分強調人為力量的世界中,世界只有那幾十種變化,因為人的想像力是有限的。而在自然的角度看世界的時候,這世界有如萬花筒,永遠變換無窮無盡,它不是一般的風景,也不是一般的山水,它其實是一個無法預料和掌控的客觀世界,我們所能撲捉到的只是它變換的一瞬間,如同在“石鏡”的面前看風景瞬息萬變的世界,雲裏霧裏,變換莫測,但這個如同神仙的世界,卻好似在向觀察者訴説著某種永恒的、也是很現實的哲理。

為什麼隱身?——人既風景,風景既人,達到與自然相處的神仙境界;所謂的神仙境界對一般人來説儘管有些虛無縹緲,但實際上它交給你如何與這個永遠變化莫測的世界相處;這大概就是我的視角,也是我當時妄圖隱身的原因吧!

這次展出的是我分別在北京和舊金山製作的兩組作品,每一張圖片都是從上百張圖片中選取的,而上百張圖片又都是從成千上萬個變換中的景物中選取,然後按下的快門。借助這些精選的瞬間,我希望人們和我一樣感受到這自然的奇趣,以及它讓我們在智性層面上獲得的思想的滿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