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白石鑄歷史:訪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工程簽約雕塑家李象群

時間:2009-03-18 14:59:07 | 來源:雅昌藝術網專稿

透亮的敲擊聲,與其説是刀錘向石頭髮出的吶喊,不如説是人類的權力意志向自然發出的挑戰之聲。這種聲音早在遠古西方的山谷和原野中,就曾響徹雲霄。如今,那些在博物館中的雕像,靜默卻又急切地向“今天”講述早已為當代人忘卻了的壯觀景象。中國的現代雕塑在行進了大半個世紀之後,終於步入了多元化發展的歷史盛世。在這一盛世中,“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作品的評選使我們看到,寫實主義——現實主義雕塑因為被注入了新的內涵,依然充滿生命力。

寫實雕塑創作的民族性

西方文藝復興後,繪畫的全部嘗試都在如何讓形象具有雕塑的實體感。如果説繪畫要表像地掌握三維空間,那麼雕塑則要通過材料實際佔有三維空間。這種利用、佔有空間的特質,使得雕塑成為表現歷史題材的首要方式。清華美院教授李象群的作品《延安時期的毛澤東》簽約國家工程,他説:“隨現實中光線的不斷改變,雕塑的形體也隨之變化,讓人們看到人物的不同角度的輪廓,體會人物的不同性格側面。”

正如藝術家們所説,是史詩般的雄傳歷史激發了每個作者的激情,催化了他們的藝術創造力,使得他們不滿足於現在的雕塑語言,而主動尋找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産。李象群便是其中之一,他所創作的毛澤東雕像經過反覆揣摩與實踐。李象群説:“對於雕塑作品來説最重要的是神似高於形似。我去過毛澤東在延安時的窯洞,走他走過的路。他在延安參加老百姓的婚禮、談論説笑,顯現出平易近人的一面。所以我做《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像,就會把神壇上的毛澤東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使他離我們更近一些。”

從中國圓雕的傳統來看,中國人物雕塑注重正面體積的展示,秦始皇兵馬俑、昭陵六駿的颯路紫、霍去病墓群雕等等均極為典型。以至雕塑發展至現當代,歷史題材與紀念碑式雕塑作品仍可尋其蹤影,傳統雕刻的真實、拙樸、自然、本真而自由的創作手法與藝術家內心的感受一拍即合。但是藝術家們並不是照搬民族雕塑的現成樣式,李象群認為,在當代雕塑作品中本土文化體現得少,這種文化並不是像出土文物一樣帶有文史符號,而是一種滲透出來的民族氣息。閱讀大量的歷史材料和體現當代感是不衝突的,問題就在於突破性不夠。

歷史人物的當代突破

雕塑在本質上是一種力的藝術,因此具有力量氛圍的社會條件,是使雕塑藝術真正獲得繁榮的必要前提。同時,雕塑要發揮規模化的審美效應,勢必跟時代精神、社會價值觀以及贊助者的物質支援發生實在的聯繫。重大歷史事件是某個社會時期的轉捩點,而毛澤東是中國歷史人物裏最重要的一人。“先剝離開他的身份不談,先從一個知識分子的角度來觀察它,這是我的初衷——體現一個‘平民’毛澤東。”李象群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