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楓葉賀新紅 婁師白知無不言真誠待人

時間:2009-03-09 09:45:43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婁師白先生

在北京畫院建院五十週年之際,中國畫藝術大師齊白石老人逝世五十週年的前夕,迎來了婁師白先生九十壽誕和“婁師白藝術展”,我謹代表北京畫院畫家同仁和全體員工,祝願婁先生健康長壽,祝賀大展成功。

婁師白先生從14歲時,師從齊白石大師學藝,被收為入室弟子。他伴隨恩師的25年來深得賞識,白石老人親自寫信舉薦他成為北京畫院創建時的第一批專業畫家成員之一。當時婁先生不到40歲,還屬於少壯之年。而今彈指一揮間,已經過去了50載,北京畫院創建時的老一輩著名畫家陸續離開了我們,婁先生已經是第一批畫家中碩果僅存的幾個人之一了。所以,婁先生的健康長壽,是北京畫院格外珍惜和保重的;此次展覽,北京畫院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特殊意義也正在於此。

尊老敬老,是北京畫院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一貫堅持和發揚的光榮傳統。在北京畫院有一個普遍共識,那就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老中青畫家之間的傳承關係,是在院內構建和諧的氛圍環境並在百花齊放的旗幟下發揚“相互鼓勵,支援合作”團隊精神的重要保證。

我記得,李可染先生有這樣一段話,是談敬老問題的:“老人受生理限制,體力、精力衰退,有人稱之曰‘老朽’。但有不少事,如經歷、經驗、知識等,不少卻儲存在老人身上。拿畫畫寫字來説,老年是黃金時代。我的老師齊白石、黃賓虹、林風眠和古今中外許多偉大藝術家、哲學家,都在八九十歲高齡發出燦爛光輝,為人類文化進步做出貢獻。”

婁師白山水畫之一

齊白石為婁師白題寫的“老安館”

可染先生又説:“老不一定就朽,我希望社會不要把老人作為‘四舊’破掉。老人不做攔路虎,青年不做拆橋人。我贊成敬老。”

敬老,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也是檢驗構建和諧社會成果的重要尺度。北京畫院創建時的老一輩著名畫家,是我院寶貴的財富。他們的人生經驗和藝術成就是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寶庫。

記得,我和婁先生最初相識,那還是“十年動亂”中的1973年間,那時婁先生借調在中國美術館的美展辦公室工作。當時我在美術館改畫,我和他有了密切接觸。婁先生嚴於律己,謙和待人的精神,至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記得,有的青年畫家送稿件時,徵求他的意見,他知無不言,真誠待人,我親身感受到他對青年畫家的關心和幫助。

婁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心的畫家,畫院組織的任何藝術活動,只要邀請到他,他都積極參加;對待社會公益事業,也是如此;每次捐款捐畫,救困扶貧,他都走在前列。他對祖國,對人民充滿了愛心,是一位非常愛國的令人尊敬的民主人士,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

婁先生從藝75年來,深悟白石大師“膽敢獨造”的教誨,在發揮“齊派”藝術特色的同時,又依據新生活和新的時代精神要求,在拓寬審美內容與形式錶現方面,力求有所創新。主張“厚今而不薄古,基中亦可融洋”,從而把創作思想立足在縱橫古今中外這樣一個大氣磅薄的時空坐標繫上,去追求崇高的審美境界,在發揚民族繪畫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又借鑒了外來的藝術技巧,努力做到洋為中用。

在他的筆下,不僅擅長花卉、翎毛、草蟲和走獸;而且擅長具有特色的人物、山水畫,並且,他能詩善刻,是有多方面造詣的畫家。其畫風,在意境構想上,是清新俊朗,朝氣蓬勃,雅俗共賞;筆墨渾厚,色澤鮮艷,突出質感,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其作品,不僅在國內外展出和在各種刊物上發表,而且還有許多精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國賓館、駐外使館及國內外美術院校、博物館及收藏家收藏。

婁師白花鳥畫之一

婁先生在繪畫理論上頗有建樹,除在刊物上發表文章外,還出版有許多畫集與論著。其中《齊白石繪畫藝術》一書比較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齊白石大師的繪畫技法和創作思想,得到了國內外繪畫藝術界的好評。他曾應邀到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院、中央民族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湖南師範學院、廈門大學及加拿大、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地講學,在傳授中國畫藝術方面做過大量的工作,為弘揚中國繪畫藝術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是一位享譽國內外的書畫家。

“師白從藝七五秋,九十還將度從頭。喜看楓葉能不朽,漫卷西山舞紅綢!”

我趁此婁師白先生九十壽誕和藝術展覽之際,再次祝願他楓葉不朽,歲歲新紅,為弘揚中國畫藝術瑰寶再添異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