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邢千里:別把藝術小鎮搞成“洋農村”

邢千里:別把藝術小鎮搞成“洋農村”

時間: 2017-06-25 11:33:51 | 來源: 中國美術報 邢千里
藝市 >

  資料圖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所謂的藝術小鎮已然成為很多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碧山計劃、懷柔壁畫村、百里峽藝術小鎮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眼花繚亂。

將藝術和小鎮這兩個概念糅合在一起,的確有一種濃濃的小資調調,以及時尚酷炫的畫面感。藝術,是人類悠久而高級的智慧成果,而小鎮則暗示著不同於大城市的悠閒而質樸的生活方式。類似的語言遊戲最常見於大江南北各色樓盤的廣告語中,“巴黎風情小鎮”“西班牙浪漫小鎮”“北歐特色小鎮”等這類噱頭,刻意迎合和打造的是如今很多人骨子裏西方生活方式影響下雷同的虛榮心,同時也反映出國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模式的膚淺理解。

藝術小鎮的熱潮,在本質上與這些房地産廣告並無不同,都是一種盲目且狂熱的自説自話。藝術小鎮,潛意識中兜售的是一個城市或地區在經濟實力之上的藝術品位,是一種文化慢生活、藝術輕奢主義姿態,説到底是一種城市廣告,最終目的還是要打造一個個聽上去“高大上”一些的文化休閒綜合體。

曾經的圓明園畫家村,今天的798、宋莊、草場地等大大小小藝術區,這些基於最簡單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成本原因自發形成的藝術家聚集地,如今早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標誌和驕傲,進入了藝術史,也進入了中國人對當代藝術的烏托邦式的記憶之中。雖然798藝術區本質上早已不是懷揣夢想的藝術青年的蒙馬特高地,也已不是很多人記憶中的那個多少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藝術聖地,而是淪為北京一個標誌性的旅遊休閒之地,一個魚龍混雜的、附庸風雅者遊覽日程上的重要一站,昂貴的生活和創作成本使這裡再也不是那些枕戈待旦的藝術家們的棲息之地。宋莊曾經一度成為藝術家在798“淪陷”後退守的理想據點,但隨著宋莊藝術區的名氣日隆,很多藝術家反受其累,成為利益驅動之下毀約甚至暴力的犧牲品。

即便如此,藝術家在絕大多數普通人眼中依然帶有自由、個性、品位乃至財富的光環,近些年來藝術市場的火爆,動輒幾百萬、上千萬乃至上億元的拍賣紀錄經過媒體的反覆渲染早已深入人心,再加上越來越頻繁的藝術展覽特別是西方大師展的引進,人們對藝術的熱情持續增長,越來越將其視為日益提升的生活品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娛樂、休閒、教育等諸多方面,各地市的藝術區、藝術小鎮的紛紛開工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方面是原本的藝術區、畫家村的異化、轉型,藝術家的分流與窘迫;另一方面是如火如荼、躊躇滿志的藝術小鎮的規劃和建設,這種畸形的文化藝術現象背後,是話語權的錯位和現實利益的驅動。

法國的蒙馬特也好,北京的圓明園畫家村、798也罷,是特定的歷史語境下藝術家自發聚集形成的,而不是“有關部門”拍板決定的。它們核心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所在,是為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與夢想提供一個適宜的生存土壤,它不拒絕商業,但不能成為迎合資本的木偶,它也渴望認同,但遊客的喧囂會擾亂藝術家創作的心智。

基於文化名片和經濟發展目的的藝術小鎮建設熱,勢必導致對藝術的理解簡單化、雷同化和過度商業化,正如我國各地蜂擁而起的新農村建設,很多所謂新農村不過是反映了決策者對不同農村傳統文化個性的漠視和對城市生活模式的盲目模倣,結果造成了一個個馮驥才所説的“洋農村”,處處是小洋樓,一個個本來歷史悠久、各具特色的農村被改造成千篇一律的城市公園或遊樂場,讓人痛心不已。

藝術小鎮的形成,不是一廂情願地大興土木就能實現的,更不應該成為某些地方彰顯政績的籌碼。它不是一個城市的“生活必需品”,也不是附庸風雅或者互相攀比的工具。一個真正有活力的、具有成長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小鎮,首先是對藝術和藝術家的理解與尊重,然後是根據自身的地理、經濟和文化條件適當地鼓勵和扶植的産物。盲目地開工各種所謂藝術小鎮,最終勢必造就一個個不倫不類的文化爛尾工程,一個個在藝術的名義下七拼八湊的旅遊大排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