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有價無市 當代書畫行業萎縮

有價無市 當代書畫行業萎縮

時間: 2017-05-20 17:23:04 | 來源: 北京商報
藝市 >

面對藝術品市場持續的深度調整,書畫市場兩極化的“瘦身”趨勢進一步顯現。儘管近現代名家高端精品和小名頭的低價位作品市場表現尚可,但當代書畫市場卻不容樂觀,畫廊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困境。有藏家指出,當代的書畫交易有很多都是處於停滯狀態,無論是藏家還是藝術品的經營者,都不同程度地面對著作品價值縮水現象,很多收藏家高價入手的藏品價值大幅下調,巨大的價格落差導致很多交易無法進行。當代書畫市場未來將走向何處,成為業界關心的話題。

價值縮水成普遍現象

步入調整期的當代書畫,對於一級市場的畫廊衝擊最大。新工筆和新水墨呈現出明顯的市場動蕩,畫廊所熱捧的官員畫家,由於前期市場運作價格過高,在現實的背景之下,價格回調趨勢明顯。

受此影響,北京市場90%以上的畫廊呈虧損狀態,而且40%左右的畫廊關店或已經倒閉,尤其在北京798藝術區和宋莊藝術區反映比較明顯。中國畫廊最寒冷的冬天還在持續。

從拍賣公司表現來看,整體藝術品拍賣市場出現了一些可圈可點的成績,大中型拍賣行表現出穩中有升的態勢,但卻只是集中在近現代書畫拍賣板塊,當代書畫在拍賣市場表現平淡無奇,此前一直被熱議的藝術家似乎不再那麼受人關注,無論是起到引領市場作用的高價拍品,還是奪人眼目的新秀佳作,在高價位的價格體系之下,市場也難言樂觀。

藏家是藝術品交易的買單者,但由於前期的藏品大多是在價格高位的峰值入手,有些畫家的作品價格達到了每平尺60萬元左右,在目前的市場之下,作品很難有接盤者,價值縮水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

不過,這也應驗了不少業內專家對於這一市場的預判,即該市場還不成熟,一級市場的培育還不完善、徹底,沒有形成成熟的收藏體系,對於投資者來説,投資風險較大。

作品價值難受市場認同

在書畫市場中,藝術家與收藏家的共同點是注重藝術作品本身的價值體現。但當代書畫卻一直存在著缺乏學術沉澱、人為炒作風氣濃厚等不良現象,有些作品價格甚至高於古代名家的作品。名不副實的現狀決定了市場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大力反腐導致禮品畫受到衝擊,市場中缺少真正經得起沉澱的畫作。

書畫家、收藏家張志國表示,當代書畫市場呈兩極化,處於中段的當代書畫在市場中接受度不高,是因為身居其位的藝術家創作面貌千篇一律,需要藝術家進行反思,善於創新個人風貌,提升作品品質。

當代美術在國外同樣受到質疑,收藏家郭慶祥也曾表示,“有人説外國人欣賞不了我們中國的藝術,真的是這樣嗎?那麼英、美等地各大博物館為什麼陳列著我們老祖宗的水墨作品?我認為根本的原因就是當代中國水墨缺乏真正的創造,一些中國水墨畫家,就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山寨版本,毫無時代新意並粗製濫造。從元代以後,特別是近100年來,中國水墨畫已經走入陳陳因襲的怪圈,繪畫在世界上毫無影響力。當代很多水墨作品還是靠臨摹老祖宗的作品,沒有創新發展的動力”。

當代書畫市場諸多不良現象,使得有價值藝術品行市不一定看好,卻與藝術家本身身份背景有直接的關聯,這也形成在作品展廳裏看藝術品價值高低取向時,大凡不看作品本身而先看其標簽署名。在市場重新洗牌的環境下,重名不重質的現象讓當代書畫處於異常尷尬的境地。

精品創作培養藏家群體

當代書畫和水墨進入市場的應該是畫家的代表作和精品,可是現在一些非常普通的畫作也流入拍場,完全沒有吸引力。當代書畫和新水墨在經過快速上漲後需要休息和分化,有實力的畫家會有一定的抗跌性,而缺乏學術支撐的畫家作品價格會快速回落。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市場整體環境讓藝術品經營者開始從量到質轉變,逼著拍賣公司和畫廊開始走向量小而精的路線,這種市場不斷的調整,對於藝術家的調整其實是最大的,市場激勵著藝術家去創作更加成熟的作品,不再青睞普通的作品,慢慢地藝術家會越來越在意其在市場上流通作品的品質,這也是當代書畫市場調整中一個好的結果。

與此同時,買家的眼光越來越挑剔,不再是現場爭奪的狀態,而是完全按照作品面貌來判斷,風格成熟、畫面完成度高的作品成為這一板塊的熱點。對於當代書畫收藏群體而言,10萬元以下的拍品成為市場主流,對於之前價格水分太大的藝術家,也在自覺調整。同時市場也在調節,此前價格虛高的甚至連行內人都看不懂,現在正是市場重新判斷、重新定位的過程,是正常回歸。

此外,張志國也強調,在藝術品泡沫迸發時期,藝術媒體與評論從業者的錯誤輿論也難辭其咎。眼下,書畫市場要想走向平穩,媒體言論應起到好的引導作用,不能一味吹捧價格,捧殺藝術。媒體、藝術家、藏家乃至大眾,都應提高修養與學識,共助藝術市場走向深度與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