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收藏家正在出現,如果對此沒有什麼懷疑,那麼許多畫廊和拍賣行的問題就是,如何最好地抓住這一新的需求?
為了撰寫這篇《中國收藏新勢力》(Meet China s New Power Collectors)系列報道之二,我們採訪了拍賣行、畫廊和博覽會行業的三名市場專家:佳士得亞洲區副主席暨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國際董事張****(Eric Chang);香港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 Hong Kong)總監尼克·希穆諾維克(Nick Simunovic)以及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Art021 art fair)和中國青年收藏家協會(Chinese Young Collectors Council)的聯合創始人包一峰,中國青年收藏家協會是一個為中國青年收藏家提供聯絡橋梁的高端組織。
他們對於這個需求是否存在的看法是一致的。他們三人都承認,中國新的青年收藏家正在增加,“過去18個月以來的增加尤其明顯”。然而,在希穆諾維克看來,確定並利用這一需求可能並不是多麼明確的一項任務。
首先,由於他們的預算千差萬別,而且人數仍然有限。事實上,由於開支預算從數千美元到數百萬美元不等,確定正確的策略實屬困難。佳士得的張****認為這實際上是最大的挑戰,也就是與他們更加成熟、更加可預料的客戶相比,“這個群體缺乏方向和側重點”。因此,他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40歲以下、每年可以在藝術品上花費10萬至200萬美元的青年收藏家,這似乎是一個可靠的確定真正收藏家的篩選標準。張****認為,中國有大約50位這樣的收藏家,這和包一峰頗具影響力的“中國青年收藏家協會”的成員人數相同。雖然這個數字並不高,尤其是鋻於藝術品收藏家數據庫Larry s
List最近發佈的報告估計,世界上“主導市場的”藝術品收藏家人數介於8,000至10,000之間,但是市場並不怎麼關注如今的數字,而是關注這個數字的增長潛力。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根據同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收藏家群體是最近才形成的,45%的收藏品是在2001年至2010年期間發現的。有鋻於此,一個關鍵的成功因素是確定這個群體的未來增長將來自何處:是來自收藏家的家人,還是來自於全新的買家。
這便為我們引出了我們的第二個觀點:了解這些收藏家的背景,以及最終決策者是誰。張****認為,如今大多數青年收藏家都是第二代收藏家。收藏仍然是件“家事”,子女會與父母商量購買什麼藝術品。如果藝術品價格超過10萬美元,那麼父母會非常積極地參與購買藝術品的最終決策,而子女只有在擁有了“經過事實證明的可靠記錄”之後,才會逐漸獲得管理他們預算的更多自由。這種行為模式可以説會更容易培育新一代收藏家。然而,據希穆洛維奇的經驗來看,這一年齡組的收藏家並不會徵求他們父母的許可。“他們的判斷是敏銳的,而且他們會採取果斷行動”。情況或許是這樣的:誰是決策者,背後的潛在因素可能與子女是否代表他們的家族群體行事有關,如果是,那麼這個群體的規模有多大,資訊公開程度如何。不管怎樣,50歲左右的青年收藏家作為整體要對藝術品市場産生重大影響,似乎新買家(除了收藏家的家人之外)的出現是至關重要的。
最後,在今天爭奪新收藏家的競爭當中,市場參與者正在改進各自的策略。令人感興趣的是,雖然中國上一代收藏家據説通常喜歡通過拍賣行購買藝術品,但新一代收藏家更加開放,可以同樣放心地與畫廊、博覽會和拍賣行打交道,這使得市場參與者擁有許多機會。雖然對畫廊而言,通過展覽計劃迎合特定受眾的做法更不常見,但拍賣行似乎已經採取這種做法,以促成專門針對此種需求的銷售。在香港,佳士得Asia+/First Open或蘇富比(Sotheby s)Boundless等藝術品拍賣會上的國際藝術作品通常比這些拍賣行一年兩次的拍賣會上的價格要便宜,而且帶有強烈的年輕和時尚色彩。比如,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Poly Auctions)也將在他們于香港舉辦的春季拍賣會上首次推出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展覽。
看起來很明顯的是,就中國年輕的收藏家而言,目前大致上正處於起步階段:中國年輕收藏家仍是一個小群體,側重點廣泛,而家人可能仍積極參與他們的收藏決策。然而,這個群體擁有重要的潛力。畫廊和拍賣行對此都心知肚明,並且都希望及早爭取到這些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