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藝術市場變遷中的任伯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14 15:25:12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圖片説明:《觀劍圖》任伯年

任伯年是中國近代藝術史上一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畫家,寫真功底深厚的他,追求筆墨的真實和畫面的感染力,以此為基礎形成的繪畫風格,與傳統文人畫所推崇的落于虛無的“微茫慘澹”的審美境界背道而馳。

然而在開埠後的上海,在這個現代化的雛形城市,傳統的中國農耕文化意識、儒家的道統傳承,士紳鄉民傳統思維,與歐美現代主義思潮、近現代工商業功利思想相撞擊,所形成的新型社會形態下,任伯年根植于中國傳統繪畫,融匯西式繪畫技巧發展而來的雅俗共賞的繪畫風格,迎合了市民和新貴階層的審美口味,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回顧和梳理當年最熱銷的畫家之一任伯年所經歷的市場演變,不僅有助於藝術市場研究理論的建立,也能夠對理解近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壇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在任伯年生活的海派時期,雖然士大夫文人階層已近瓦解,但是他們所傳承的中國傳統審美標準,依然主導著對中國畫的價值評定權。海派畫家群體的出現將市場因素帶入繪畫,為迎合客戶的審美趣味而創作,這在當時並未被文化精英階層所認可。海派一詞出現之初帶有一定的譏諷之意,當年對任伯年的批評,既有在筆墨層面,對其“釘頭鼠尾”線條的嘲諷,也有在精神層面對他流於“媚俗”的不屑。

然而海派的出現,切切實實地激發了現代藝術市場的形成。“市場口味”,這個一直以來被享有祖傳田産或官奉利祿等經濟來源的文人畫家所忽視的存在,逐漸成為衡量藝術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而建立在功利基礎上的審美導向,則成為影響藝術家繪畫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近現代藝術史上的首批職業畫家,任伯年及其他幾位當時活躍在上海的藝術家,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並因此而吸引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前來拜師學藝。在當今藝術市場上最受關注的近現代名家如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陸儼少、潘天壽、李可染等均與海派有過緊密聯繫,有些甚至被納入廣義的海派藝術家之列。

任伯年偏重寫實,中西融合的畫法,為日後徐悲鴻推廣寫實畫風提供了很好的現實案例。為現代繪畫教育作出傑出貢獻的徐悲鴻在《論中國畫》的文章中寫道:“近代畫之巨匠,固當推伯年為第一。”徐悲鴻對任伯年的推崇,符合徐悲鴻的寫實主張,以及反對傳統文人畫的美學取向。在徐悲鴻等人的推動下,寫實主義開始成為中國畫壇的主旋律之一,文人畫逐漸失去了其自身發展所需的土壤。

至上世紀50年代,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潮影響下,接近大眾的寫實風格在美術界大力推廣,任伯年的繪畫風格再次受到推崇。與海派開創現代藝術市場的先河類似,50年代開始寫實畫風的繁榮則是藝術反映社會政治生活的典型範例。資本和政治似乎是與藝術如影隨行的孿生兄弟,其特徵在同時期的藝術創作中一覽無余。而特定風格的藝術家在特定歷史時期所受到的關注和追捧程度,卻也恰恰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和時尚潮流。

新中國的成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亟需建立一個新的體制,而藝術作為時代精神的一個最佳寫照,也自然而然地映射出當時的社會面貌。新時代所推崇的藝術家如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等,幾乎都以描繪平民階層的生活趣味和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為主要題材,得到了大眾的廣泛接受和認可,逐漸成為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

與時代氣息貼近的作品的價格也自然水漲船高,2013年齊白石、徐悲鴻和李可染作品的平均平尺拍賣價格高達75萬、95萬和99萬;而任伯年的平均平尺單價僅為17萬左右,而吳昌碩和趙之謙的價格在最好的年份也只是在20-30萬左右(數據取自25家樣本拍賣行的拍賣紀錄)。

這種市場局面,與清末民初海派盛行時期的價格水準相差甚遠。1878年減潤賑災時,任伯年的扇面價就為3元一件,而當時普通畫家扇面僅幾角錢一件。當時著名的收藏大家錢鏡塘藏有任伯年作品百多件,徐悲鴻、程十發等也是他作品的藏家和研究者。

解放後,任伯年作品由國家收購,入藏各大美術館、博物館。海外市場1986年第一次拍賣,《人物冊》就達到16萬元港幣,1988年其精品的成交價已突破70萬元港幣。1993年拍賣伊始,二級市場的形成和擴張,以及某些媒體對天價拍品和藝術投資回報率的誇大宣傳,助長了投資型收藏家群體的數量。

時至今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海派繪畫似乎只是百年前,上海都市繁榮期的一個文化符號。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近代海派畫家如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等,他們的藝術不可避免地帶有舊時代文人的氣質特性,與現今的生活環境有較大差異,他們的藝術造詣不容易被現代的藏家所理解,於是價格水準也很難與帶有濃重現代氣息的藝術家們相匹敵。

如今在市場價格的決定因素中知名度的作用顯然要高於學術地位,而市場知名度的形成則是依靠天價拍品的産生和媒體對此的宣傳,還有不可忽視的政治宣傳的推動作用。更有甚者,即便是開展學術研究,有的時候,其出發點也褪變為為藝術商人牟利的包裝手段。

從一個時代的藝術市場走向和收藏特徵,可以很好地總結和分析出社會主流的審美取向和文化訴求。這便是藝術市場分析的深層涵義所在,如果只是把市場分析簡單地理解為指導投資客購買藝術品的工具,那就有些只聞其表而不明就裏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