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從香港春拍看年輕藝術家創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17 11:58:28 | 文章來源: 投資與理財

《生生不息之愛》

每年4月份,一直都是香港蘇富比與香港佳士得共同拉開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拍賣序幕。由於香港保利與香港嘉德的加入,今年的藝術品春拍由以往的雙雄爭霸進入了四雄相爭的狀態。截至截稿前,除香港佳士得外,其他3家拍賣均已開拍,雖未塵埃落定,但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4月5日,香港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正式落槌,所推出的55件作品創下6.69億港幣的總成交額,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成績。其中,張曉剛的油畫作品《血緣:大家庭3號》落槌價為9420萬港幣,創造了張曉剛個人的拍賣紀錄,也成為春拍已落槌拍品中最貴的在世油畫家作品。這個成績可以説是繼去年曾梵志“億元神話”後,再次給當代藝術品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看來,今年的藝術品市場依然會大有看頭。

保利香港自2012年秋季成立後,一直表現俱佳。今年春拍中,保利香港推出的“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專場”共有135件拍品,總成交額達2.05億港元。其中,作為本專場的封面拍品潘玉良的《窗邊裸女》以3453萬港元成交,刷新了藝術家個人的世界拍賣紀錄。

嘉德香港“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共推出30件作品,成交額為7100萬港元,成交率高達90%。其中,潘玉良《海邊三裸女》以1450萬港元落槌價拔得頭籌。

這些數據,我相信大家都能在各種資訊平臺上看到。不管怎麼説,香港春拍的亮麗開場,總會給大陸藝術品市場帶來至少半年的興奮與信心。只是,從今年的春拍數據中,我們還能發現哪些有用的資訊呢?

2009年底,我一直在力挺寫實藝術,之後一直在鼓吹收藏青年藝術家作品。就今年春拍已落槌的成績來看,年輕藝術家依然會是投資重要方向之一。

我們可以按照已落槌的拍品進行分析。

創下今年當代油畫最高價的作品為張曉剛作品《血緣:大家庭系列3號》,創作于1995年,藝術家時年37歲;蘇富比另外一件高價拍品是曾梵志《面具系列5號》,以1900萬港幣落槌,創作于1994年,曾梵志時年30歲,與其42歲時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6號》在同場次、同等價位成交。趙無極3件作品在香港蘇富比以1600萬到1800萬港幣的價格落槌,創作年齡分別為43、46和43歲,這與趙無極先生92歲的高壽相比,也是非常年輕時的作品。另外,在保利香港拍賣中,以1038萬港幣成交的《5.6.56(新綠)》,是趙無極33歲創作的作品。拿下985.74萬港幣總成交額的9件葉永青的作品,藝術家的創作年齡為30—32歲……

每年春拍一結束,我都要把所有拍品的創作時間整理出來,與藝術家創作時的年齡一一對應。不難發現,抽象藝術家代表作的創作年齡一般在38—60歲之間,寫實藝術家代表作創作年齡在35—50歲之間,而觀念性當代藝術家代表作的創作年齡大多在25—40歲之間。以2014年春拍目前最高價保持者張曉剛為例,歷史拍賣數據中,最高價的前40名,有34張是在他42歲之前完成的,除今年春拍作品外,最高價位作品《生生不息之愛》的創作年齡僅僅30歲。而在世當代藝術家最高紀錄的曾梵志歷史成交數據前40名,有37張是在40歲之前完成的。

這個年齡段的出現,也許與90年代西方藏家主力收藏,目前進行市場回吐有關。目前炙手可熱的藝術家們,在90年代初期,年齡大多在30歲左右。

但是,從內在分析,這種年齡段與相應的創作方式也不無關係。就張曉剛、曾梵志等觀念性當代藝術家來説,30歲左右的年紀,體力和精力都達到巔峰狀態,想像力豐富,創作慾望強烈,很容易出現精品。而寫實藝術家更需要技術的積累,而不是想像力,所以作品成熟的年齡段會略長一些。對於抽象藝術家來説,更需要心態的平靜,也需要“坐得住”,同時需要經驗的積累,這樣來説,需要的年齡和閱歷自然也要多一些。

當然,這並不是説超過這個年齡段,藝術家就不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我們講的還是如何在最合適的價位介入的問題。等到藝術家超過40歲再行介入,他們的作品價格可能已經到達了真正的“奢侈品”的價位。我們要做的,是在這位藝術家的作品還沒有創作出天價之前,開始收藏他的作品,與他共同成長,也能分享他的作品升值帶來的不局限于金錢的各種收益。

所以,在入門收藏油畫作品的時候,除了一些基礎性的選擇知識之外,還要在年齡段上加以考慮,不能盲目的相信“年輕必漲”。最近幾年,年輕藝術家作品的價格出現了“瘋長”趨勢,在2007年之前,1萬元買3張美院優秀畢業生的作品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目前來説,3萬元能買到一張都算是撿到漏了。這和畫廊、畫商之間的瘋搶有關,大量的畫廊和畫商盲目相信年輕藝術家保值、升值能力,大量囤貨,個別畫廊與畫商甚至採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囤積了大量藝術家的作品,也攪動了年輕藝術家本來就躁動的小心臟。有很多畫廊與畫商成了“藏家”,而不是經營者。這並不代表年輕藝術家的真實市場價格。

我們比較正確的做法是對藝術家的年齡段與作品風格進行較為詳細的劃分,比如對於需要觀念與想像力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在藝術家很年輕的時候就介入,陪伴他一起成長。而對於技術性較強的寫實作品,可以略等一段時間,在其技術穩定、風格完全定型後再行介入。而對於抽象的藝術家,就需要和對待國畫作品一樣了,秉承“愈老彌香”的原則,伺機介入。

另外,就目前市場狀況來看,“板塊式瘋長”局面依然會存在,2010年後興起的寫實板塊,2013年的水墨板塊,都已經鎖定在高價位上。目前,抽象板塊還未完全形成市場高價,而已經等待到38—60歲之間的抽象藝術家也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群體,而且,這個年齡段的藝術家大多擁有不凡的社會背景。按照藝術市場的“近親原則”與“捧場原則”,抽象作品有可能會形成下一個市場熱點,這對年輕藝術家未來的價格可能會多少形成一些衝擊。所以,在收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時,還要略微慎重,切記從低價入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