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末,朱德群在巴黎去世,享年94歲。朱德群以西方繪畫理論,延續傳統水墨中“點”、“線”、“面”的美學,他的繪畫是一種自然的流露,是一個抒情的奉獻,並超越了東西方美術的“鴻溝”。從常玉到朱德群,再到趙無極,旅外華人藝術家引領“中國元素”走向世界,成為了藝術品市場上一個閃耀的群體。
翻開藝術品拍賣榜,我們可以發現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朱德群的作品屢創新高,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現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在去年11月底舉行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朱德群的《無題》以7068萬港元成交,刷新了藝術家拍賣紀錄。
然而不僅是朱德群,像趙無極在2013年的拍賣成績也是可圈可點。在蘇富比北京2013秋拍“現當代中國藝術拍賣”專場中,趙無極作品《抽象》以2200萬元起價後,競價一路飆升,最後在兩位場外委託人和一位場內買家之間展開角逐,最終以7600萬元落槌,加上佣金以8968萬元成交,刷新了趙無極個人拍賣紀錄。據悉,這幅作品被山西買家張小軍競得。
正是由於旅外畫家在藝術品市場的強勁表現,越來越多的藏家也願意將自己手中的珍藏拿出來,以期獲得市場的認可。在剛舉行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常玉的作品《聚瑞盈馨》是此次“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中的重點拍品,是常玉“盆花系列”的大尺幅之作,也是一件博物館級的珍品。最終以超過8000萬港幣的價格成交(含佣金)。
無論是常玉,還是趙無極,或者是朱德群,雖然他們的繪畫風格並不相同,但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中西融合的理念下,使得東西方藝術樣式達到高度的默契與統一,並從文化思考層面將“文化碰撞”變成了“中西合璧”。他們的成功具有時代的特點,特別是在內地藏家紛紛崛起的情況下,全球藝術品市場審視“中國元素”,這些努力表達中國藝術審美價值觀和文化個性作品,又具有現代繪畫語言的作品,成為了藏家追捧的對象。
這些旅外畫家的市場歷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雖然像趙無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在歐美畫廊中嶄露頭角,但是真正在拍賣市場上受到追捧,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而真正地被市場所接受還是進入到新世紀之後。這種市場走勢在朱德群身上也得到印證,他的作品早在1990年代就出現在亞洲拍賣場上,但直到他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的1997年,才有了成交紀錄。經過長期醞釀蓄勢,等到出現第一個跨越百萬元臺階的拍賣紀錄已經是2004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由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風暴的直接衝擊下,藝術品市場出現了大幅震蕩,對於旅外藝術家的作品來説也難以避免,像朱德群作品的價格一度出現劇烈動蕩,9件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上拍的作品全部流拍。但時隔一年,朱德群的作品在拍賣場上重整旗鼓再次登上千萬元臺階,這其實也是與中國經濟領先於全球復蘇有著密切的聯繫。
據一項統計顯示,在2013年秋拍,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的前100位高價中,趙無極有15件作品上榜,常玉和朱德群各2件,3位大師的作品500萬元以上有43件,佔油畫及當代藝術500萬元以上拍品數量的26.15%。
趙無極、朱德群、常玉這些20世紀走向西方取得成功的中國繪畫大師,近些年的市場重心已經逐漸從歐美轉移到了中國香港,現在又開始進入到內地市場。在全球化語境下,藝術的內涵和外延正處於嬗變與發展之中,許多具有前瞻的藏家通過對於這些畫家作品的系統梳理,建立起市場的話語權,以及自身的藝術評價標準和體系,已成當今藝術品市場的一大亮點。今年是中法建交50年,這些旅外華人的作品將會更加受到關注。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名家的作品市場趨勢不斷向上,但對於藏家來説,還是應該堅持精品化的投資策略。從這兩年的市場趨勢來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藝術品市場就越來越趨於理性,許多藏家對於作品的選擇越來越嚴謹,對作品的新鮮度、罕有性、重要性和合適的估價都有嚴謹的要求,而那些題材一般、存世比較大的品種,就容易走出相反的趨勢。
以前幾年曾經受到一般藏家追捧的趙無極、朱德群的版畫作品為例,在這幾年雖然成交率不低,但是從成交額來看卻沒有很大的漲幅,有些甚至出現了下跌,這主要是因為其存世量還是比較大,加上許多藏家收藏了這些作品之後,發現與畫家的原作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因而一旦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之後,就會將這些畫作拋出,造成整個市場供需結構的傾斜,因而在選擇這些畫家的作品時,還是應該遵循“真、精、新”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