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畫廊業在經歷了2005——2007年的第一個發展黃金期後即陷入了長達數年之久的發展低谷,不管是隨後的全球金融危機還是2011年的藝術品金融化浪潮,乃至2012年後的整體市場調整,都未能給中國的畫廊界帶來“二度春光”。那麼,在久歷磨難與風雨之後,中國的畫廊業還能否在2014年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
2005年——2007年是國內藝術界公認的畫廊發展最為集中也是最為迅猛的黃金時期。雖然在這一時段內,借由國內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熱,很多以當代藝術為主要經營方向的國內商業畫廊、藝術機構過度粗放地進入市場,為日後的國內藝術品交易市場埋下了“泡沫式”發展的隱患,但不得不説,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畫廊發展高峰期,才有了日後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後的國內一級市場。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隱患讓市場在之後的數年一直深受其害,但也同樣成就了今日中國畫廊業的繁盛。
餘毒未盡,畫廊業仍需凈化
很多人或許不願承認,但事實確是如此:今日國內畫廊界的整體蕭條低迷,甚至舉步維艱,正是在為最初的盲目發展埋單,只不過,在今日的埋單者當中,已經很少能再見到當年的身影。當別人在享受“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愜意之時,而我們卻只能忙著“替他人還債”,不得不説今日的畫廊經營者實在是有些“苦”得冤枉。
畫廊在原本的市場鏈條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這是舉世公認的國際慣例。而在國內,畫廊的職能在被拍賣行以及交易所甚至是藝術品基金連番轟炸之後,變成了一個職能極為簡單的買賣中間人:今天的展覽只是為了明天的買賣。如此簡單而單一的職能讓畫廊變成了畫店。試問,退步到商店後的畫廊還能有多少價值?而這樣的價值又怎麼配得上其原本的市場屬性,被忽視甚至被淘汰又有何可悲傷?
大浪淘沙過後依舊堅守的畫廊自然也不甘繼續如此的境地,奮起反擊自是必然,但長久以來的市場倒挂已然造就了某種交易定勢:不管是藝術家本人也好還是畫廊也罷,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作品參與到拍賣市場當中,以此來換回一年的生活用度。這樣的情況自然加劇了拍賣領域市場地位的提升而削弱了畫廊在市場當中應有的價值。在此消彼長間,畫廊業越發羸弱而拍賣卻越發壯大,直至發展到現在的市場倒挂。
不解決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兩級倒挂問題,國內的畫廊業就難有真正的發展。同樣,如果不解決舊有的粗放式發展陋習,畫廊業同樣難有美好的明天。
新生力量帶來新的生機
2012年的市場調整對於很多人而言顯然不只是灰暗,還有希望。就在眾多市場常見藝術門類在市場調整大潮中陷入低迷之時,當代水墨以及一些新的藝術門類開始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中嶄露頭角。從2011年開始,當代水墨先是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隨後引得眾多國內藝術機構的注意,一些畫廊更是在抓住此時機借助當代水墨之力走上了市場復興之路。“溪山清遠”、“再水墨”、“工在當代”等眾多跟當代水墨有關的學術展覽先後在國內外上演,促動了當代水墨異軍突起,引領了市場繁榮,令這一默默掙扎中的藝術門類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發展春天。有觀點認為,“中國的當代水墨藝術將會是未來10年中國藝術唯一能夠真正與西方當代藝術分庭抗禮的中堅力量”。這樣的説法或許過於武斷,但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現代繪畫精髓的當代水墨確實潛力巨大,值得眾多市場操盤手放手一試。而在隨後的市場表現當中,當代水墨也確實亮點不斷,雖然在拍賣領域未有天價出現,但整體火熱的局面還是讓人不禁聯想到了2005年前後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熱潮。
在如此大潮之下,一些原本就致力於當代水墨推廣的商業機構自然獲益匪淺,許多畫廊經營者趁此良機賺了個盆滿缽圓。或許是借此東風之力,很多新興的藝術機構也開始選擇以當代水墨為主要經營的方向,如原伊比利亞藝術中心在更名為蜂巢藝術中心後,就明確表示將會以當代水墨作為今後的主要推廣對象,在其先後舉辦的幾次大型展覽中,當代水墨的確佔據了大多數。與蜂巢藝術中心近似,2012年9月成立的新水墨意象館也用其開館大展“新水墨風向標”標明瞭自己的態度和發展方向。
“新水墨”與“當代水墨”之間究竟存有怎樣的關聯性,兩者誰才是更能代表當前水墨領域特點的代名詞?這一直是業界十分關注且頭疼的事情。“新水墨”重在“新”字,而“當代水墨”意在“當代”。仔細考量起來,兩個概念其實都是在強調時間性,即突出具有當代藝術語言的新的水墨創作方式。而這樣的時間性雖然不足以完全區分新的水墨創作方式與傳統水墨之間的差異,但在眾説紛紜、莫衷一是的今天,兩者都有存在的空間,也都有各自支援的群體。
“新水墨意象館”從名字上即可看出其所支援的概念為“新水墨”。首先在概念上,新水墨意象館執行館長侯明軒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其實?現在,很多人開始對‘新水墨’的概念提出了疑問,什麼是‘新水墨’?我們有自己的觀點,這種水墨創作形式首先要有傳承性和民族性。世界文化當中如果沒有中國的文化是不完整的,不管在發展、變革的過程當中,我們學習了多少別人的文化經驗,都應該嘗試著與我們本身的民族文化進行結合,文化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融合創新的過程,只不過‘新水墨’的創作本體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的發展融合了其他文化,但這種融合不應該是徹底地拋棄傳統文化,需要有一定的傳承跟延續。其次,還要有時代性。藝術創作應該跟時代同步,需要獲得現代人的認可與接受,這就需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跟時代接軌,融合當下的人文感受在創作當中。或許我們今天視之為傳統的文化在其産生時期其實也是新的,只不過這種‘新’在傳承了上百年之後,變成了我們眼中的‘老’,但這並不能掩蓋其最初的‘新’的身份。‘新水墨’也是如此,只不過是在今天我們將其稱為‘新’,但再過去幾十年,這種‘新’或許就變成了‘舊’。但不管如何變化,其民族性和傳承性卻一直存在。”
以此理念為支撐的新水墨意象館看似是在搭“新水墨”大潮的“順風車”,但實則不然。在2013年市場如此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還有膽量開闢空間,唯以“新水墨”作為發展方向,實則也是對風險與機遇權衡之後的理智之舉。據侯明軒介紹,其實早在幾年前,公司就已經在從事藝術領域的工作。雖然早期多是以城市園林設計規劃項目為主,稍有具體的藝術空間呈現,但隨著業務發展的需要,成立一個自己的空間已是勢在必行之舉。而在談到具體的空間經營時,侯明軒也就新水墨意象館的特色做了簡單的介紹,稱會所式藝術空間將會是未來藝術館的特點之一——在多達3000多平米的空間內,合理地劃分出展示空間、藝術休閒會所以及一塊獨立的室外花園展區。室外花園展區將作為一項公共文化項目在今年3月份開始動工,完全由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構成,計劃於今年6月份完成並對公眾開放。這也是藝術館在建館之初就已與當地政府達成的藝術項目。在此之後,整個藝術館展區還將與攝影家協會合作,定期進行攝影作品的展示。當然,其他藝術形式也會不定期地在花園展區中呈現。
作為一家有著IT經營經驗的藝術館,新水墨意象館在之後的發展中也會借鑒金融領域的管理經驗進行藝術金融化的操作,並會為其藏家群體提供專業化的市場指導以及藝術品金融化服務。相信這樣的跨界經營方式,定能給一些新的藝術品收藏群體帶來不一樣的收藏樂趣。
新水墨意象館作為畫廊界的新人,借助新穎的經營理念以及尚未退卻的“新水墨”熱潮,或許能在某種程度上縮短其融入市場的時間,但要想真的在如白雲蒼狗般的國內畫廊界站穩腳跟,也還需要一份如老牌畫廊般的堅忍與不放棄。
困難時期,各有各的堅持
與新興藝術機構的初生牛犢不同,一眾業界的老牌畫廊雖然都情願給2014年一個美好的預期,希望市場一年會比一年好,但在經歷了2012年至今的市場蕭條後,越來越多的畫廊開始緊縮銀根,放緩了擴張的腳步。
過慣了苦日子自然知道應該如何更好地將資金進行配置。已在國內一級市場摸爬滾打了15個年頭的千年時間畫廊絕對稱得上是國內畫廊界的“老人”了,雖然中間有過多線發展的輝煌經歷,但在市場不景氣的今天,千年時間畫廊的經營在所難免地陷入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低谷期。
千年時間畫廊的創辦人張思永直言了對於2013年畫廊經營狀況的不滿意:“其實説到底,從事當代藝術經營的畫廊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型機構,而小型機構的痛苦卻又是少有人問津的,甚至是有苦説不出來。像我這种經營了15年的畫廊,按理説我已經有比較充足的行業經驗,有能自如地度過各種難關的可能性,但到了2013年,我都覺得捉襟見肘,非常非常之難。這種難第一是體現在藝術家作品品質並未下降;第二,畫廊基本的推廣方式和宣傳平臺是在加強;第三,我們空間的日常計劃是排得有條不紊的。但市場或者市場的判斷以及消費群受各種政策、金融甚至是經濟資訊的影響,導致多數藝術品的受眾群體在觀望。而這種觀望還不是一種基於冷靜基礎上的判斷,而是根本沒有判斷的隔岸觀火。國家的經濟、政策是可變的,但藝術與其相關的市場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雖然藝術市場在前幾年經歷了一場‘泡沫’,但最近幾年已經在趨向單純化的、更為務實的收藏。畫廊以及藝術家已經意識到市場正規、有序、長期發展的重要性,也都在努力朝這個方向在努力。但這種努力不是3-5年的時間就能贏來一個大的跨越,也需要國家的相關政策能夠提供相應的優惠、扶持甚至是獎勵。對於畫廊在2014年的發展,我們認為還是要往細處挖掘,不期待有多大的市場,只希望每個月北京和外地的展覽能夠順利進行,讓與我合作的藝術家看到一個專業畫廊當下選擇的路子還符合他們的要求,能夠讓這些藝術家擁有與之欣賞、對話的受眾。當然,最美好的願望是這些受眾不僅欣賞和對話,也能有意願收藏、購買、持有這些藝術品。”
國家藝術基金的推出讓很多類似于千年時間這樣的小型畫廊看到了國家政策對於文化産業的扶持態度,但同時,張思永也在為小型藝術機構能否切實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的關注而擔憂。與張思永有著同樣顧慮的還有白盒子藝術館館長孫永增,“當代藝術其實是一個很孤獨的行業。現階段政府是很難直接來支援當代藝術的發展的,而企業圈也不可能理解你,(所以)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小的圈子。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藝術機構所做的工作很容易被歸入到文化産業的範疇當中去。但在我看來這樣的歸類太寬泛。在某種意義上,當代藝術做的是一種信仰産業,是一種關乎價值觀的産業。但從事這種産業的從業者或者畫廊經營者其實多數不擅長與政府之間的溝通,而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去謀求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援反而會消耗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加上國家藝術基金是從一個宏觀文化的角度去扶持藝術,當代藝術可能在其中只佔了很小很小的比例,而當代藝術的很多形式目前而言還並不適合與政府的直接合作。如此一來,甚至到最後,反而會得不償失。”
一方面是畫廊希望獲得國家政策的支援,而另一方面則可能是政府無暇關注到當代藝術領域,在予取予求之間,畫廊希望獲得政策扶持的願望逐漸趨向破滅。
既然外力難求,畫廊最終仍舊需要依靠自身之力來度過難關。張思永表示,2013年的難關就曾讓自己有過徘徊與懷疑,但在一番痛苦掙扎之後,他仍舊選擇了堅持。“在這幾年裏,我周邊的很多畫廊都默默關掉了。這是一個現實問題: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在2013年,我手上的幾個非常好的展覽也差點因為流動資金的短缺而夭折,但我寧願選擇借錢也要把展覽完成,就是希望讓這些優秀的藝術家看到,一個專業畫廊在市場不景氣時不變的態度。當然,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多次出現,我們也選擇了一些保守的措施,這些措施中既有減少現金消耗的目的,也有開闢更多資金來源渠道的有效途徑,比如拉長展覽時間,整理庫存優秀作品進行展示並參與拍賣。這麼做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看到千年時間在之前5年甚至10年中所做的努力。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在當時並未被全面認可,但在今天卻經過各方的努力獲得了多數人的認同,這既是藝術家的成功,也是畫廊的成功。”
與千年時間在2013年的經營困境不同,白盒子藝術館由於不參與市場也幸運地躲過了市場反噬。記得在之前,孫勇增曾放出豪言,要用10年的投入來換取白盒子藝術館的藝術品牌。白盒子能夠有如此之魄力,與孫勇增地産、酒店方面的深厚背景密不可分。據了解,白盒子藝術館自2009年成立以來,已經累計投入超過500萬元人民幣,而在這樣的投入面前,孫勇增依舊保持著足夠的淡定。
堅持做學術推廣的收藏型畫廊是白盒子藝術館的一貫定位,而不參與市場環節也在白盒子藝術館創立後的幾年裏被證實,也正是如此的堅持,讓白盒子藝術館在2012年的市場調整大潮以及2013年的市場低谷期並未遭到波及。“做學術性的展覽、挑選優秀的藝術家與策展人進行合作一直是白盒子藝術館這幾年在做的事情,之後也會如此。在2014年,我們還會陸續呈現如何雲昌、張小濤、景柯文、繆曉春等一些或將寫入未來藝術史、或在同齡人當中較為成熟的、優秀的年輕藝術家的展覽。當然,在與策展人的合作方式方面,2014年白盒子藝術館將不再設固定的藝術館策展人,轉而選擇與多位策展人或者是由項目而引發的策展人的合作模式。這也是為了讓藝術館能在展覽呈現方面變得更為多元化。同時,在空間方面,我們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在2013年曾邀請日本設計師黑川雅之代為設計了白盒子藝術館的藝術衍生品商店。在今年,這種合作還將會延續,並對藝術館整體空間做了新的規劃。比如原有的藝術衍生品商店將變為以突出藝術與設計、設計與生活概念的‘白盒子Art Design’;二樓小展廳將以鼓勵年輕藝術家創作為主的空間;現在一樓咖啡廳將會成為一個以藝術為媒介的精緻茶室;同時在三樓還將開闢一個收藏空間,用以展示藝術館的自有藏品;一樓大展廳則保持原有屬性不變。這樣的佈局設計將會讓藝術館的空間變得更為明瞭和合理化。”
融合了展覽的學術嚴謹性和國際化的白盒子藝術館也是希望借助2014年的空間變革來完成其對開放性的追求。據孫勇增介紹,白盒子藝術館將在年中陸續完成空間改造工程,相信在一番大動作之後的白盒子藝術館也會如同孫勇增對2014年的預計一樣美好。
選擇很重要,固執地堅持更重要
在以當代藝術為重心的798藝術區內,有這樣一家比較特殊的畫廊:它從成立之初就固執地以經營當代水墨為主,不管市場好與壞,初衷從未改變。從少有人問津到如今的市場火熱,很多人都是在追著市場跑,而唯獨這一家是個例外。這就是798藝術區內的一朵“奇葩”畫廊——太和藝術空間。
成立於2009年的太和藝術空間秉承著這樣一個理念——致力於構建一個“新當代”的獨立藝術價值判斷體系,尋找和推廣具有“新當代”精神又兼具原創性的藝術家,著重挖掘、推廣在藝術領域裏默默耕耘的藝術家。“新當代”如同“新水墨”一般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而在太和藝術中心董事長賈廷鋒的解釋當中,“新當代”即是在深諳中國傳統底蘊和西方先鋒藝術語言的基礎上兼具人文關懷,以一種質樸的敘事方式來表達藝術理想的生活態度。
當代水墨近兩年的市場表現無疑是火爆的,而在多年前就已經瞄準這一領域的賈廷鋒在2009年創辦太和藝術空間之後,更是將這一在當時還不怎麼被看好的藝術門類定為了畫廊今後的發展方向,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冒險。而事實卻在幾年後證明了這一冒險是絕對值得的。“2013年我的畫廊經營很好,盈利只是一個方面,海外分支畫廊的成立算是完成了我當初開辦畫廊時定下的一個階段性目標。”2013年12月2日,已經逐漸成為太和藝術空間學術品牌的“自由的尺度”中國當代水墨聯展第四回——“中國當代水墨走向巴塞爾”在太和藝術空間美國分支機構——邁阿密尼娜 • 托瑞斯藝術畫廊開幕。展覽由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擔任學術主持,太和藝術空間董事長賈廷鋒擔任策展人。在巴塞爾邁阿密沙灘藝術博覽會期間舉辦的這次展覽共有26位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參展。由於展覽合同規定任何作品不得出售,所以,雖然這次的“自由的尺度”第四回是在巴塞爾邁阿密沙灘藝術博覽會期間舉辦,卻也並未給賈廷鋒的太和藝術空間帶來任何直接的利益回報。不過名聲已然在外,利益回報只是早晚的事情。
與“自由的尺度”第四回的海外之行“顆粒無收”相比,早前的展覽“態·初——侯珊瑚水墨畫展”卻在作品銷售上創造了一個傳奇——所有參展作品全部售出,且畫廊與每一位購買者簽訂了3年不得出售作品的協議。這樣多少有點“霸王條款”性質的作品出售行為能在2013年藝術品市場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出現,不得不讓人佩服賈廷鋒的那份霸氣和勇氣。
然而,市場對於當代水墨的過熱反應卻並未讓一直深受其益的賈廷鋒失去理智。在賈廷鋒看來,市場的過度火熱已經使得目前當代水墨作品的市場價格整體偏高,而海外之行聽到的抱怨也很好地反映了買家群體對這一現狀的不滿。鋻於此,賈廷鋒認為,“當代水墨的市場會在未來幾年遭到一定的阻擊,説不定這種阻擊的先兆就會在今年出現,一些學術性價值不高的作品的市場價格會首先遭到調整。”
看好或者看壞,市場就在那裏
不管是新晉畫廊管理者侯明軒還是老牌畫廊主張思永,抑或是跟市場少有瓜葛的孫勇增,都對2014年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看好市場在繼2013年秋拍之後的回暖之風。當然,賈廷鋒作為既得利益者,能夠如此冷靜且理性地看待當代水墨的未來市場發展同樣值得關注。但不管2014年的市場是變好還是變壞,市場就在那裏,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