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來路不明”而備受爭議的傅抱石作品《雨花臺頌》曾于2006年7月29日在北京以4620萬元人民幣高價拍賣成交。
在拍賣會上,該作品一亮相即引起了在場人士的激烈爭奪,現場頻頻舉牌,叫價很快就飆升到3000多萬元。最終,畫作被來自深圳一家公司的一位劉姓商人以4200萬元的落槌價奪得,加上佣金總計為4620萬元。這一價格,不但打破了當時傅抱石畫作成交的最高紀錄,也締造了當時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成交的最高紀錄。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還直播了拍賣過程。
據説,傅抱石一共創作過五幅《雨花臺頌》。1958年,傅抱石初作《雨花臺頌》,該畫作60×105釐米,1959年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1960年3月,他創作了第五幅《雨花臺頌》,尺寸為240×360釐米,就是前面提及的這件拍賣品,是五幅同名作品中最大的一幅。1960年6月,這件作品收入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江蘇省國畫院畫集》。1983年6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傅抱石畫選》中再次收錄了這幅作品。此幅《雨花臺頌》是除了收藏在人民大會堂的《江山如此多嬌》之外,迄今所見傅抱石最大的作品。
關於此畫的創作動機,有兩種説法,一説是傅抱石為全國文教群英大會獻禮而創作的;另一説是當時傅抱石正在北京和關山月創作那幅《江山如此多嬌》,順便為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創作了這幅《雨花臺頌》。
《雨花臺頌》拍賣之前在南京進行巡展時,傅抱石之子傅二石看過後通過新聞媒介對該作品的來源提出質疑,認為該作品為江蘇省國畫院舊藏,不能出現在拍賣市場上。但拍賣方北京嘉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認為,江蘇省國畫院指出該院確實藏有《雨花臺頌》,但畫幅尺寸與上拍的這幅有所區別,國畫院無法提供曾經收藏有該畫作的相關紀錄。
據傅二石回憶,1990年秋,在紀念傅抱石逝世25週年畫展舉辦前夕,傅二石曾進入江蘇省國畫院庫房為此次畫展挑選父親的作品。當時他發現,一張《龍盤虎踞今勝昔》和一張《雨花臺頌》,兩幅畫疊在一塊保存在一口大箱子裏。傅二石將這兩張畫攤開鋪在地上,進行了比較。雖然那張《龍盤虎踞今勝昔》尺寸略小,但藝術水準似乎更能代表傅抱石的藝術風格。考慮了許久,傅二石決定選取《龍盤虎踞今勝昔》參展,他隨後把這張《雨花臺頌》卷好放回那口箱子裏。傅二石懷疑,在1990年之後,有人從國畫院庫房“竊”走了這幅畫。
而後來據陪同傅二石選畫的管理員周漢説,傅二石到庫房挑畫時他一直陪同在旁邊,沒有看到傅二石所説的那張《雨花臺頌》。因此,聲稱在庫房裏看過這張巨幅《雨花臺頌》的目擊者只有傅二石,成了孤證。
1993年,江蘇省國畫院的保管員換人,藏品的目錄隨即移交,省國畫院的相關領導等4人一起進入國畫院庫房鑒定字畫,當時並沒有人看到過這幅《雨花臺頌》。
對於傅抱石創作的這幅作品,許多老畫家對當年情景仍歷歷在目:為了畫好紀念碑,傅抱石特意讓學生去現場畫來速寫研究。為了體現“頌”這個主題,他省略了雨花臺附近一些不適合入畫的實景,特意用紅色在前面畫了一些花上去。
畫家喻繼高透露,他于1960年春,曾在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看到一張傅抱石畫的巨幅《雨花臺頌》,開始畫被挂在江蘇廳中,後來有人認為,該畫的主體像個大墳包,感覺不好。於是,人民大會堂就悄悄地取下了這幅畫,換成了其他畫家創作的作品。
畫家盧星堂回憶了他親眼所見傅抱石創作這幅巨作的情景。他説,1959年8月,他被安排在首都人民大會堂江蘇廳佈置辦公室工作。傅抱石曾約他去家裏看他創作《雨花臺頌》。盧星堂表示,他看到的那張應該要比即將拍賣的這張小一些。
畫家亞明的兒子葉寧也表示:1996年,有人向他推銷了這張巨幅的《雨花臺頌》,開價120萬元,那時候他沒有這麼多錢,就開口向父親亞明去要錢。因為金額巨大,亞老就問他要買什麼東西。他就一五一十地説了。想不到亞老明確地告訴他,這件東西絕對不能買,因此他就沒有買成。
1997年,這幅《雨花臺頌》出現在中國嘉德拍賣公司的秋季拍賣圖錄上,拍品號為877號,拍賣估價為:350萬—450萬元。嘉德公司在拍賣前將這幅《雨花臺頌》臨時撤了下來,原因據説是委託人撤拍。
北京某拍賣公司面對《雨花臺頌》的來源質疑,也曾有過撤拍的打算,但也因為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委託人不具備所有權,也無法擅自單方終止對該標的的拍賣。
社會各界對《雨花臺頌》的質疑聲儘管很大,但沒有專家包括畫家家屬,站出來説作品是偽作,這反而恰恰説明瞭它是毫無疑問的真品和珍品。
新聞媒體對這件事情的追蹤報道,引起很多人“聲援”傅二石,希望有關部門介入調查此事的來龍去脈。但由於缺乏有力證據,也沒有任何政府部門通知拍賣公司這幅畫存在非法性,公安部門也沒有再介入,拍賣於是順利地按期舉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