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園現代收藏品大廳二樓多功能廳拍賣會現場,一套名為《山鄉巨變》的連環畫正在拍賣。“八萬五千一次,八萬五千兩次,八萬五千最後一次!”當主持人乾脆地喊出那聲“成交”時,隨之響起的不僅僅是拍賣槌重重的敲擊聲,還有整個拍賣現場熱烈的掌聲。我國著名連環畫家賀友直老先生創作的連環畫《山鄉巨變》,在8月10日潘家園全國第15屆連環畫拍賣會上以高價成交。
連環畫市場這種“熱鬧”景象讓從小喜愛看小人書的“連友”王彥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覺得這一切都變味兒了。51歲的王彥收藏了好幾箱子連環畫,每翻看這些連環畫,總能勾起王彥對童年往事的回憶。“我是70年代上小學,那時文化、精神貧乏,娛樂活動也少,電視就不用説了,最多能有個半導體收音機就不錯了。”於是,小人書成了他童年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王彥常常覺得,如今年輕人的童年記憶裏是沒有連環畫的,他們又哪會對連環畫有感情?“我們那會兒為了一本小人書,可以一個月不吃冰棍,可以偷偷剋扣爸媽給的打醬油的錢。40多年過去了,再也找不到當初迷戀小人書的那個味兒了。現在很多年輕人是看到了利益才買賣小人書。”
1981年出生的趙立坦言自己買賣連環畫,是看到其中巨大的利潤空間,但他覺得自己對連環畫的喜愛已經不只為了利益。“我趕上了看小人書的最後一班車,當時新華書店就有賣。因為也沒別的書可看,小人書就是課外讀物。”
來自長春的李健30多歲,他的“連友”遍佈東三省,他們會常常在一起交流連環畫的收藏心得。“比起老一輩人來,或許我們不如他們收集得多,也沒他們有經驗,但對於連環畫,我們終歸還是有感情的。”
重慶市連環畫協會常務副會長楊正方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説:“連環畫的收藏拍賣活動,掀起了一股連環畫熱,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連環畫市場的繁榮。”
“雖然過熱投資連環畫多少違背了人們欣賞文化作品的本來意義,但經濟利益因素蘊藏在小人書投資裏面,本來是件無可厚非的事兒嘛!”因收藏連環畫數量巨大被“連友”們譽為“連王”的王家龍説,“就像收藏郵票一樣,既能夠賺錢,又能買到自己喜愛的連環畫,享受其中的樂趣,這本身也不是一件壞事兒呀!”
在“連友”圈有“民國連環畫第一人”之稱的劉精民通過“以藏養藏”的方式進行收藏。“把自己覺得有價值的買進來,看合適時機再賣出去。如果看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哪怕多花錢我也要買。”讓王家龍真正憂心的,是現在連環畫越來越邊緣,越來越成為一種少數人的文化收藏活動。
隨著社會文化生活豐富,人們的注意力被網路、電視、電影等新的娛樂方式吸引,連環畫式微在情理之中。不過,王家龍覺得出版社的忽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今連環畫的發展全靠‘連友’推動著,出版社就只知道啃老,啃完50年代的啃60年代的,啃完70年代的啃80年代的。”王家龍説,“比如你想把現代文學改編成連環畫,改編王蒙的新作、莫言的小説,光版權費就得多少呀?作為連環畫家,就是再想創作也沒法兒。所以,還得出版社支援連環畫的創新。”
劉精民已經收藏了近5000本民國連環畫,對於連環畫的保護,他覺得個人力量太微弱,希望能為連環畫建立一個博物館。劉精民已經在網路上創辦了“民間連環畫博物館”,他説:“只要能建成一座專門用來保護連環畫的博物館,哪怕把我畢生收藏的連環畫都捐出去,不要一分錢,我都願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