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分析:藝術品拍賣估價中的錨定效應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29 15:11:28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網

藝術品投資中的巨大不確定性之一,來自機構估價的錨定效應。

機構如何為藝術品估價呢?最謹慎和理性的當屬拍賣公司的拍前估價,它一般會由行內的專家操作。其精準度如何呢?下面是筆者在《藝術品價格原理》一書中提及的油畫家劉小東作品的數據。劉小東是“新生代”代表畫家,其作品拍賣成交額在油畫市場長期居於前10位。2000年-2012年間,其作品共上拍214件,其中成交價合乎于估價區間的70件,僅佔總量的1/3,而成交價高於估價的有102件,佔總量近1/2,另有3件的成交價低於估價、39件流拍,合佔總量近1/5。估價準確度如此之差,劉小東作品並非特例,我們只要耐心統計就會發現,這種估不準價的現象在拍賣市場中非常普遍。

估不準的主要原因,便是估價者被過去的參考價格錨定。

上海朵雲軒拍賣公司的創辦人祝君波在《藝術品拍賣與投資實戰教程》一書中,闡述過拍賣公司估價的3種具體依據,其一是從藝術品的真偽、品相、精糙、玩賞性、作者的名頭、存世量多少考慮藝術品自身的價值;其二是考慮委託人的意願;其三,則是參考以前和當前的市場行情,包括拍賣價及畫廊、文物店的通行價。相對於普通商品,藝術品的價值非常不明確,人們很難知道它們的真實價值,在沒有更多資訊供參考時,過去的價格(或其他可比價格)就成為估價的重要依據。當然,拍賣價格因為最公開,所以經常被當作最可靠的參考。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在各類鑒寶類電視節目中,專家的估價幾乎全部是參考過去的拍賣成交價。

顯然,過去的行情(尤其是拍賣成交價)是錨定估價者的錨。

細心觀察劉小東作品的歷年估價,我們可以發現錨定效應的存在。

在2000年至2004年,和整個中國油畫市場一樣,劉小東作品的拍賣行情可謂不溫不火,每年的上拍量僅有1-4件,5年間最貴的一件是2002年在“中國嘉德”成交的《大風景》,成交價僅21萬元。至2005年,劉小東作品在市場突然發力,上拍量多達22件,成交率達100%。其中,除1件的成交價合於估價區間,另外的21件成交價全部高於估價,也就是説,約95%的作品價格被拍賣行低估。並且,在這一年上半年被低估的程度遠大於下半年。這裡我們可以得到的第一個結論是,在行情突然上揚時,藝術品的價格往往會被低估,上揚得越突然被低估得會越嚴重。

自然,“錨”也處於調整之中。

在2006年至2007年,中國油畫市場整體大幅升溫,特別在2007年共計有27位畫家的63件作品成交價突破千萬,加之有2005年的漲勢作為參考,我們看到,雖然劉小東作品價格在2006年繼續上揚(均價高達171萬元、是2005年的近2倍,《三峽新移民》創造的2200萬元紀錄是2005年最高單價的整整10倍),但估價者已經適應了市場熱度,2006年劉小東作品成交價合於估價的比例上升為30%,2007年合於估價的比例也有25%。因為錨的調整,估價的準確度較2005年大大提高。

相反,當市場行情下跌時則是另一番情形。

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深度調整,特別在2008年秋拍,“雅昌油畫100成份指數”顯示的總成交額不及2007年秋拍的1/3,而劉小東成交率僅為43%。剛好在2008年,劉小東作品成交價合於估價區間的升至43%,而高於估價區間的驟減至17%,流拍量高達39%(保留價是委託人同意出讓拍品的最低價位,通常拍賣行不會容許委託人的保留價高於估價,有時估價的下限即為底價,所以流拍意味著價格可能被高估)。價格總體被高估的原因很簡單,是估價者將2007年的火爆行情作為參考,當行情急劇降溫時沒有來得及“剎車”。這裡我們可以得到的第二個結論是,在行情突然下挫時,藝術品的價格往往會被高估,下挫得越突然被高估得會越嚴重。

當然,估價者會儘量在行情急劇變化時仍能“與時俱進”,會儘量避免被某些偶發的數值誤導,比如盡可能增加參考價格的數量、來源,盡可能預測市場的未來走勢。不過,藝術品估價被錨定是先天註定的,它讓估不準現象將永遠存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