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藝市失去“世界第一”之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15 11:33:52 | 文章來源: 融資中國

仿佛時下的北京城,中國藝術品市場春寒料峭。自2003年以來,它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終在2012末日之年遭遇“寒冬”。報告公諸於世後,一時間業內外無數“愛國志士”為失去了的“世界第一”寶座長吁短嘆、心痛反覆。

3月中旬,據Art Economics (受TEFAF\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主辦方委託)發佈的最新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2012年全球藝術品和古董市場萎縮7%至430億歐元;其中,中國佔比25%(106億歐元)退居世界第二,美國33%重回榜首,英國23%落座季軍。

仿佛時下的北京城,中國藝術品市場春寒料峭。自2003年以來,它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終在2012末日之年遭遇“寒冬”。報告公諸於世後,一時間業內外無數“愛國志士”為失去了的“世界第一”寶座長吁短嘆、心痛反覆。

“接力”乏人

中國藝術品市場短短幾十年,卻走過了很多國家上百年的成長之路。其之所以出現前幾年的“輝煌”,除卻國家層面的宏觀經濟良好發展態勢之外,投資投機性需求的膨脹恐怕是最不能忽視的因素。

西方成熟的藝術品市場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根本因素是其悠久的藝術品收藏文化,在全球範圍內不斷發現藝術品新人和新作,開拓新的市場和買家,以源源不斷的新資源滿足來自世界各地藏家的需求。

中國藝術品市場以投資投機為目的的購買行為遠遠超過了對文化和收藏本身的關注。一般來説,宏觀經濟變化1年左右後才會在藝術品市場有所反映。中國藝術品市場事實卻是:宏觀經濟稍有風吹草動僅半年左右藝術品價格即大面積明顯回落。

暫且不論所謂的“世界第一”究竟主觀或“無意”地摻雜了幾多水分,但就中國藝術品市場2010年、2011年“兩冠”以來眾皆狂癲的亂象來看,可以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曾經登上巔峰嗎?抑或只是一場一蹴而就的跟風式狂歡?

在中國民生銀行私人銀行事業部副總裁李文先生看來,2012年藝術品價格冰冷的原因就是“接力棒傳不下去了”。

在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等表現冷清的同時,二級市場拍賣公司業績連連暴走。正是漏洞頻現的拍賣行業撐起了藝術品市場的萬里晴空。藏家、富二代、機構投資者紛紛涌入,一時間藝術品市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大家揮動手中的鈔票,懷揣著暴富夢演繹了一場場擊鼓傳花式的“資本接力”遊戲。

當投資者天價拍得藏品卻發現無法找到下家甚至被鑒定為假貨時,暴富夢瞬間破滅甚至傾家蕩産,市場隨之繁榮不再。大家看到了太多一夜暴富的場景,卻忽略了藝術品市場的週期性,即高潮低潮雜陳其間;忽略了拍賣行業本身較之海外的種種殘缺;忽略了絕大多數藝術神話背後他人所付出的十年乃至幾十年的心血與努力。

不過,李文樂觀的表示,也正是經歷過這一輪的宣傳、炒作與喧囂,中國藝術品市場開始走向成熟。“其標誌便是投資者不再輕易一擲千金,開始找專家把脈”李文説,“投機的人少了,欣賞的人多了,收藏的人多了,藝術品基金也嶄露頭角。”

“投資”新方向

藝術經濟學認為,藝術品的價格增長是有其規律性的。以中國市場為例,平均年化20%至30%的漲幅可能最為適宜。這也應該是收藏家、投資人、經紀人和藝術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現時的藝術品市場環境之下,藝術家本人或者必須具備行銷自身與作品的能力。世界藝術大師畢加索同時就是一位行銷大師。他的成功秘訣在於,注重行銷的同時更加專注于創作本身和對自己內心的提煉。

但如果一位畫家,主動或被動地把自己的潤格炒得太高,無異於害人害己。2003年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諸如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以北京某著名畫家為例,虛高的價格脫離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和作品本身的藝術文化價值,致使畫家本人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心態浮躁無法專注于創作;購買者往往在付出了並不對等鉅額金錢之後一旦“悔悟”,隨即開始變本加厲尋找下家。

再以當代藝術為例,在推廣與行銷方面保持與世界市場亦步亦趨的同時,創作上卻始終處於模倣的層面,缺乏創造並無法達及觀眾的內心。這也導致幾位被奉為“天才”的國內藝術家在大陸範圍內廣受讚譽的同時,無法得到國際市場的深度認可。這是一件非常讓人懊惱的事情,比張藝謀的電影屢屢止步于好萊塢更甚一層。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了數年的發展、調整與自我完善之後,如果有投資者仍然寄望于在這裡掘到整桶金子的話。李文幫忙指出了一條光明的坦途。他説:“新方向就是去培育自己喜歡的藝術家,大量收藏他的好作品。這就像創投領域的VC,前景光明但須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無容置疑的是,走通這條道路,依然必須投資者本人熟悉藝術、熱愛藝術並以收藏為樂。惟此,才能幫助一心一意地跋涉于艱難藝術創作之路的年輕藝術家健康成長,同時自己也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

國內藝術界一個普遍現象是:藝術家的成名是非常不易的,在世即成名者更屬鳳毛麟角。吳冠中、黃永玉、范曾、何家英等幾位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讓人振奮的是,國內藝術品市場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漸漸浮出水面:45歲左右的國畫家,只要真正具備了藝術創作的真功夫並長年專注於此,幾輪的推廣行銷之後投資者幾乎無一例外的順利“退出”。我們暫且稱之為中國書畫家的“45歲現象”吧。

展望2013

4月的北京,春意漸濃。談及2013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李文語調鏗鏘堅定。他認為目前最需要做的3個工作如下:

首先就是鼓勵包括家族企業在內的企業機構進入藝術品市場,同時鼓勵培育藝術家。

顯然,無論是國內國外,企業收藏都是藝術品收藏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我國的企業收藏僅僅處於初始階段。或許,民營企業第二代新生勢力的崛起恰恰為業內提供了一個非常棒的契機。當然,企業藝術品收藏必須注意用“閒錢”來完成,如果佔用企業的發展資金則大可不必。同時,企業收藏必須體現人文情懷、提高企業文化內涵。如果企業的收藏就是為了升值後獲利則有違初衷。

至於藝術家的培育,則需要我們為藝術家們提供更好的環境、更完善的交易、收藏規則。畢竟,我國藝術人才還是很有天分的。

二是培養監管體系完善的、在專業性、成熟度及管理能力方面過得硬的機構投資人,引進藝術品基金。

最後就是大力發展藝術衍生品市場,解決好版權登記問題。以文交所為例:去年以來頹勢明顯的文交所完全可以有所作為。它們可以嘗試拓展交易範圍,在解決好登記制度、建立藝術品檔案的基礎上引進版權交易業務。這個問題的解決,也正是推動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一種有益嘗試。再比如名家名畫的印刷品,動輒天價的名作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但大家又確實喜歡怎麼辦?畫家本人簽名發售名畫印刷品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印刷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印刷品幾乎和原作真假難辨,滿足了作品藝術欣賞價值的同時,甚至還能實現投資升值。據了解,吳冠中簽名的他本人的畫作印刷品就實現年均上漲50%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