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李健亞)描繪了明代絲綢之路全貌的青綠山水地圖手卷《蒙古山水地圖》長達30米,近日亮相新保利大廈,並將於5月3日至6日亮相嘉峪關城市博物館的“起點——明代絲綢之路巨幅地圖長卷嘉峪關大展”。北京保利國際拍賣稱,該件宮廷地圖珍品將上拍6月1日至6日舉行的保利八週年春拍,估價8000萬元。
2002年,《蒙古山水地圖》從日本回流至京。當時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從藝術風格做了初步鑒定,認為至少是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此後,北大考古係教授林梅村對作品進行了長達八年的研究,並撰寫了二十余萬字的學術著作《蒙古山水地圖》,向世人揭示了這件作品應是繪製于明代中葉,圖上所繪從嘉峪關出發,取道苦峪城西行之路,正是明代絲綢之路的路線。
在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趙榆看來,有關《蒙古山水地圖》的研究是中國文物的重大發現,它證明了中國人早在十六世紀便掌握了詳盡的地理知識。2011年10月,義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為期三個月的“絲綢之路”展上,《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的亮相便引起巨大轟動,“當時借展保費是6億元。”而此次亮相保利春拍是其雪藏了80多年後首次亮相拍場。
■
賞析
《蒙古山水地圖》採用中國古地圖傳統方式——手卷式,幅寬0.59米,長30.12米,以青綠山水技法繪于縑帛之上。這件作品繪製于明代中葉(1524-1539年間),圖中描繪了從明朝的邊關嘉峪關到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的211個地點,並用音譯自九種語言的漢字標出了地名,這些地點涉及歐、亞、非三大洲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描繪精確細緻,堪稱“中世紀世界地圖”。圖為卷首嘉峪關圖。
■
流傳故事
私藏日本70年
20世紀30年代,這幅《蒙古山水地圖》被日本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館藤井有鄰館收藏。藤井早年遊學中國上海等地,後經營紡織品和棉花貿易而致富。因對中國文化産生濃厚興趣,在漢學家指導下收集中國文物,于1926年10月,在京都市左京區專門資助建立了藤井有鄰館。藏家易蘇昊介紹,當時有鄰館一直把這幅《蒙古山水地圖》當作清代山水畫收藏,秘不示人,因而日本學界無人知曉此圖。
2002年,《蒙古山水地圖》與北宋米芾《研山銘》一起回流至北京。當年,國家文物局從中貿聖佳以2999萬元購買了《研山銘》。這件《蒙古山水地圖》手卷因右下角磨損比較嚴重,經過剪裁,重新裝裱過,所以既沒有畫家名款也沒有年款,由此陷入長達8年多的研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