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保利向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高等藝術院校發出邀請,邀請這些藝校的名師攜優秀學生與保利當代合作,共籌計劃將於6月2日亮相的保利春拍“藝苑掇英——高等美術院校師生作品”專場,並計劃于拍賣前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舉辦巡展。在成熟、規範的藝術品市場環境下,學生藝術家必然是先經過一級市場的多年醞釀、推介之後才進入二級市場的。拍賣行直接進入校園徵集是否越俎代庖?沒有經過市場慢慢培育的學生作品能否經得住時間考驗?過早進入市場會影響學生藝術家自身的藝術創作嗎?
截流一級市場——是“越俎代庖”,還是畫廊“缺位”
“拍賣行直接進校園徵集學生的作品,反映了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的嚴重錯位。我們知道,在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構成中,畫廊與拍賣行是重要的市場基礎,是互補的市場構成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畫廊是價值發現及價值的整合者,而拍賣行更多地是以畫廊為基礎的定價平臺,一旦拍賣行跨過畫廊直接向藝術家徵集作品,就會使藝術品市場進入産供銷一體化、一條龍的境地,價值發現這時更多的就成為一種價格的標示:價值高,價格就高;價格高,價值就必然大。這種將價值發現與整合的過程濃縮為價格高低的市場行為,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行為利益短期化的根源。這一現象不僅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有序化發展産生大的扭曲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助長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定價權的單向度與高度聚集發展,容易助長壟斷與市場話語權機構化,易導致利益共同體把控市場。”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産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對記者説。
“雖然畫廊業在當今藝術品市場的地位日漸式微,但我們不應放棄畫廊業應有的市場地位與功能。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的形成是市場發展的結果,改變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體系,必須有相應的市場條件與市場結構發生變化,否則,這種改變就很可能成為一種以市場行銷創新為名的市場交易體系與規則的破壞者,將導致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新的失衡與扭曲。”西沐表示。
“拍賣行徵集進校園,只是近年來拍賣業對畫廊業的又一次衝擊。在我看來,與其指責這是拍賣行的問題,不如好好反省畫廊業的缺位。按照很多人的‘理想模式’,藝術家的發掘、培育和推介工作是畫廊的分內事,甚至關乎其在藝術生態系統地位的‘合法性’。但假如這是畫廊應該做的事,而拍賣行卻在攻城掠地的話,唯一的解釋就是畫廊沒做好。你做得不夠多不夠好,卻又不讓別人來做,這是沒有道理的事。我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就是融合,原本就在國內從未顯著存在過的所謂‘一、二級市場’的這條‘觀念界限’正被打破。面對市場變革,藝術品經營機構必須主動參與和積極應對,而不能總是怨天尤人和抱殘守缺。”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研究員馬健認為。
“並非畫廊沒有在挖掘、推廣年輕藝術家,而是現在國內畫廊的聲音、能量都不如拍賣行,國內畫廊還沒有掌握很好的商業手段和經營方式。我們做藝術北京博覽會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希望能夠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讓更多畫廊經營者從一些做得非常成功的畫廊那裏學習如何經營。現在很多人都想要‘包打天下’,其實這樣做是很不專業的,很多成功有偶然性,需要我們很清晰、很理性地去判斷‘成功’的原因何在。今天市場的增長哪些是基於真正的藏家需求,哪些是投機者的推動?盲目地‘包打天下’無異於自掘墳墓。”藝術北京執行總監董夢陽對記者説。
學生作品——是“潛力股”,還是“曇花一現”
其實,保利推出的“藝苑掇英”並非國內拍賣行首次直接進入校園徵集,在國內藝術品市場火熱、拍品徵集困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作品在沒有經過畫廊推廣、代理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拍賣市場。2010年,嘉德四季拍賣曾推出“大學時代——2010中國藝術院校學生作品專場”。該專場有多幅作品的成交價都高出起拍價幾倍,參加這場拍賣的藏家也對學院藝術和年輕藝術家們的作品表示出極大的讚賞和肯定,認為一些學生作品已經具備了優秀藝術作品的潛質。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3屆的西安美術學院大學生拍賣會之規模,從首屆的幾十幅拍品擴至現在的幾百幅,拍賣價格也從當初的幾百元上漲到如今的幾萬元,而競買人之所以購買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學生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學生作品的潛力。學生作品真的是“潛力股”嗎?
對此,董夢陽表示:“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去炒所謂的‘潛力股’,覺得某某就是未來的張曉剛、方力鈞,現在買這些作品等到畫家成名之後,他們早期作品的價格就會翻幾倍。這個邏輯沒錯誤,但卻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你發現的是不是真正的藝術?換言之,這個苗子是否真的是你認為的那個好苗子?我在美院讀書時,全校有200多個學生,現在至少有2/3的人沒有從事藝術,何況今天那麼多學美術的,你怎樣去判斷他的藝術生涯能走多遠?這需要具備真正專業的眼光,而不是拿‘潛力股’的幌子去忽悠人。所以西方的畫廊都會先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和藝術家去代理,這跟錢沒有關係;然後再熱情、真誠地去推廣藝術家和他的作品,向別人介紹他認為好的藝術。”
“拍賣行直接進入校園徵集學生的作品,可以説是為迎合市場與藏家的一種市場行銷行為。在藝術品市場回調的過程中,高價格的藝術品被人們認為風險越來越大,而發現高藝術潛在價值、低市場價格的作品與藝術家,就成為拍賣行為迎合人們需要而發掘新藝術家的一種市場行銷行為,但這種行為對於越來越短視化、越來越功利化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無疑是火上澆油,在很多時候甚至是誤導。我們知道,學生的習作與成熟藝術家的作品,是兩種不同的作品狀態,其價值當然是相差巨大。價值發現的前提是藝術與文化內涵的發掘,而不是抱團依靠拍賣行推高價格。”西沐從另一角度分析了學生作品的價值。
過早進入市場——是“福”,還是“禍”
對於尚未畢業的學生藝術家而言,過早進入市場很可能會使其在短期內就達到“名利雙收”,但從長遠來看,沒有紮實的學術造詣和市場認可作為基礎,是否會影響其日後的藝術創作,甚或藝術生涯?
“直接進入二級市場,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市場歷來就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認識市場,也可以有限度地改變學生的生存條件;但過早地參與市場的危害也是明顯的,最主要的是干擾了學生學習與探索的深度與秩序,易被市場過早地定義風格,跟著市場走,迷失自我的藝術追求。即使這些都可以克服,學生也易被揠苗助長,一旦市場成功,就難免應付市場,過早在市場的追捧中消解專注藝術的能力,難以達成應有的藝術高度。所以,我認為,作為在校學生,重要的是學習與探索的廣度與深度。當然,也不能回避市場,進入市場,首先要回歸畫廊,其次是機構,不要一下子就衝向拍賣這一定價平臺。有時,爬得越高,跌得越狠。在奔跑之前,最好先學會行走。”西沐表示。
“假如一個藝術家將藝術作為終身職業的話,就意味著他不僅將追求藝術作為終身志向,而且將藝術活動作為謀生手段。既然職業藝術家遲早會與市場發生關聯,早幾年或者晚幾年,並非大不了的事情。從本質上講,藝術家只要介入市場,都會産生‘不良影響’。青年藝術家當然可以不過早介入市場,但當他有朝一日走出‘溫室’時,就能自動處理好藝術與市場的關係嗎?我看未必。不是説你躲得越遠,躲得越久,就越能從容面對。這只是‘鴕鳥心態’。”對此,馬健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反過來看,我倒認為藝術家早點兒介入市場有一大好處:幫助青年藝術家早點兒下決心,你到底要不要走職業藝術家之路?今天的美術類專業大學生數量非常驚人,很多人也只不過是為了通過藝考走捷徑,但社會並不需要那麼多職業藝術家。不僅如此,藝術創作的一大特點就是藝術天賦很重要,有時候甚至比努力更重要。不是説你矢志不渝地為藝術奮鬥終生就肯定能成為一二流藝術家。早點兒認識到這個問題顯然比始終心存幻想,耽誤終身要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