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北京嘉德線上“步生蓮——精品手串專場”正式開始線上預展,並將於本月7日(週日)上午11時在嘉德線上官方網站起槌。
本次預展中,幾件雕刻精細的小葉紫檀頗具看點。北京嘉德線上拍賣有限公司瓷雜部專家白先生認為,小葉紫檀的密度較大,棕眼又小,木質細膩,穩定性極佳,可謂紫檀木中的精品。正因如此,它的價格亦十分昂貴,被稱為“帝王之木”。同時,“檀”在梵語中是“佈施”的意思,其木質堅硬,香氣芬芳永恒,色彩絢麗多變且百毒不侵,萬古不朽,又能避邪,故又稱“聖檀”。
本屆精品專場不僅涵蓋琥珀蜜蠟、南紅瑪瑙、小葉紫檀等十余種目前市場上較為常見材質的手串,更有數件極為稀有的上品深海魚骨材質。其中深海魚骨手串,産自澳大利亞深海,質地通透,瑩潤,光澤度強,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白先生介紹説,藏傳佛教視魚骨手串為驅魔辟邪的寶物,因此常被做成佛珠念珠等物隨身佩戴。
青金石也是本場拍賣中的一大亮點。青金石是一種比較稀少的寶石。呈天藍、深藍色調,又常具有閃金光的黃鐵礦,故稱為“青金石”。
白先生説,青金石能夠開啟人的眉心輪,協調喉輪,促進開悟,提高超自然能力,從而激發個人的力量與精神。同時,青金石屬於佛教七寶之一,是藏傳佛教中藥師佛的身色,常戴可保祐平安健康,無病無災;它以藍色為基色,而在中國民間中,藍色正是一種希望之色,它不僅具有詩一般的夢境,同時它還是一種“平和、祥瑞和善良”的象徵,故多有吉祥雕件。
《石雅》雲:“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爛,若眾星麗于天也”,所以中國古代通常用青金石作為上天威嚴崇高的象徵,據史料記載,清代時,青金石作品還成了宮廷大臣們朝冠的飾品,以此來炫耀自己身份和地位的顯赫。
專場中還有不少由108顆盤珠組成的佛串,材質各異。其中,金珀在古代被稱為財石,其色彩鮮亮,華貴引人,具有富貴之美。白先生介紹説,其金黃色的光輝會帶給人財運和福氣,也會帶來更多與人相處的機會,最適合性格率真為人磊落的正直人士使用,並有助於增強對事業的掌控力。金黃色的琥珀具有不可思議的靈氣符合佛教,密宗可得財利資糧的象徵。
此件南紅瑪瑙,質地細膩,是我國獨有的品種。白先生説,古人常用南紅瑪瑙入藥,養心養血,信仰佛教的人則認為它有特殊的功效,“佛家七寶”之中的“赤珠”指的就是南紅瑪瑙。
南紅瑪瑙非常溫潤,實際上已近似和田籽玉中的紅玉。南紅瑪瑙也是最具療效的寶石之一,對消化系統,腸胃有效的調理,可平衡正負能量消除精神緊張及壓力,維持身體及心靈和諧,增強愛,忠誠,同時也具有激發勇氣使人信心果敢的功效,佩戴南紅手串更是聚財辟邪養心養血的最佳飾物。
本次上拍的“硨磲”佛串,材質上乘,精刻有蓮花圖紋,同時搭配老蜜蠟和金珀,益顯精緻。硨磲是分佈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類大型海産雙殼類物種。絕大部分種類是大型貝類,生活在印度洋溫暖水域的珊瑚礁中,許多種類和甲藻類共生。
白先生認為,硨磲是稀有的有機寶石、白皙如玉,亦是佛教聖物,硨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譽為四大有機寶石,在中國佛教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珍珠也被尊為七寶之一。在佛教界中,硨磲深受許多師父及信徒們的喜愛。顏色漂亮的硨磲手珠,除了可做裝飾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
硨磲在當今流行的“佛教七寶”中,列驅邪避兇的首位。硨磲所含的微量元素能穩定情緒、去除雜念、使脾氣暴躁的信徒消除煩惱、調養身心平衡。古代常將硨磲置於佛堂神桌之上或供奉于家中作為鎮宅之寶,硨磲經過千百年的蘊育生長,能散發出的能量磁場非常大,可使配戴著具有增進身心調和、啟發自在智慧、摧毀眾生煩惱的功能,硨磲可護身健體,延年益壽,藏傳佛教更視之為驅魔避邪的神奇寶物。
據白先生講,“蜜蠟”在中國古書《山海經》有這樣描述“佩之無瘕疾”,意思就是經常佩戴不容易生病。可見,蜜蠟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珍貴寶物,它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千萬年。蜜蠟肌理細膩,觸手溫潤,頗似中國軟玉。它色彩繽紛,價值超卓,享有“地球之星”的美譽。蜜蠟不僅被當做首飾,頸飾等裝飾品,更因為具有神秘的力量而備受推崇。它是歷代高僧大德,信徒所採用的佩戴飾物與宗教加持聖物,據説蜜蠟可令佩戴者與珍藏家得到無比的幸運和財富,使人進入神聖喜悅之境地,達到生命昇華之境界。自古以來蜜蠟與藏傳佛教淵源頗深,常用來做佛珠,他們認為它有通靈的神力,有強大的辟邪趨吉能量,修補人體及四週的磁場,消除強大的負面能量,求取平安。另外,蜜蠟在五行當中屬性為金,木,火,土,可以補上這四種缺五行的人。
最後,白先生説到“血珀”,也被稱為“醫珀”,其顏色濃艷凝重,寶光記憶體,通明透亮,可以讓人時刻籠罩在幸福與寧靜的氣氛中。長期以來人們都把血珀視為吉祥如意珍惜之物,它具有強大的驅邪化煞能量,佩戴血珀手串能消除強大負面能量,對經常外出人們是具有保平安的最佳飾物,同時對血液的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能提高人體血液迴圈,增強精力,改善氣色皮膚狀況。相信這期專場中的件件精品,定然不負慧眼識寶的藏家,最終的成交結果,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