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關於藝術品市場猜想:誰來為26億買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22 11:24:30 | 文章來源: 華夏時報

     2月13日晚,佳士得倫敦“戰後及當代藝術”夜場以8100萬英鎊(人民幣7.9億元)成交,米歇爾·巴斯奎亞1983年創作的《Museum Security (Broadway Meltdown)》以933.7萬英鎊成交拔得頭籌,成為全球拍賣的開門紅,香港佳士得、蘇富比也在拉開“春拍”預展序幕,而國內拍賣行北京保利、嘉德則在把重心轉向“中國古典藝術”的挖掘,説明當代藝術板塊已經遇冷。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高成交價以及2012年在全球藝術品市場所佔的高份額,嘉德總裁王雁南首次進入《Art+Auction》雜誌推出的“2012年度藝術權力榜”,這是中國大陸唯一上榜的拍賣界“權力人物”。讓很多人驚呼中國藝術品市場將取代紐約成為全球中心,但國際專業人士並不看好中國市場,他們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是靠“雅賄”和拍行支撐的不健康市場,不像紐約等市場的成交額主要是來自畫廊和個人消費等純市場行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受政策影響不確定性因素很大。延續5年高增長,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究竟是機遇還是挑戰?我們請來了藝評家、藝術家、畫廊老闆、拍行經理對2013年藝術品市場走勢進行大膽猜想。不由得想起辛棄疾的詞:“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誰來為26億買單?

  2012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可謂衝高跌重,特別是秋拍成交量的全面下滑讓市場深感寒意,而2013年更被看做是藝術品信託的“退出之年”,涉資26.42億元的藝術品基金正在苦尋下家,用知名藝術品品鑒與投資專家呂立新的話説,就是“2013年的藝術品市場形勢非常嚴峻”。

  但知名藝評家朱其則表示,這只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常態”的特徵,而這種“常態”將持續5年以上。與此同時,2013年的藝術品市場,也存在諸多利好,身在其中的感覺應該悲喜交集炎涼備嘗。

  悲觀的數字

  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遭遇了新一輪的市場調整,在“關稅”與宏觀經濟放緩的雙重壓力下,包括傳統書畫和當代藝術在內的所有藝術品的拍賣成交量和成交額均表現不佳。

  據統計,截至2012年12月19日,中國2012年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為536.9億元人民幣,與2011年的968億元相比,減少44%,而不少大拍賣公司僅2012年秋拍的跌幅就超過50%。2012年,僅有5件億元成交的藝術品,而2011年這個數字是26件。

  從畫廊來看,2012年,全國僅近7%的畫廊盈利。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地標的798藝術區,也在發展10年後的2012年陷入瓶頸,這無疑讓市場更加悲觀。

  但業內也並非悲聲一片。有人士表示,2013年將是藝術品市場的康復期,但這個康復期有多長,目前尚難預料。也有觀點認為,這種狀況正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實現理性回歸、“去泡沫”的過程,是“為下一輪行情啟動提前佈局”。

  誰來為26億買單

  但2013年最揪心的事是,誰來為總額26.42億元的藝術品基金買單?

  2013年是藝術品基金的退市大年。自從2009年6月首個藝術品基金推出以來,藝術品基金在2011年和2012年第一季度持續井噴,到目前為止,在國內發行的藝術品基金總額高達3.2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藝術品基金的投資標的為現代繪畫或當代藝術。

  而2013年,將有29款國內藝術品基金面臨密集到期,總涉資26.42億元人民幣。如何接住這個燙手的大單?對此,業內人士一點也不樂觀。

  因為在目前的藝術品基金中,“春買秋賣”是常見的操作方式,短線操作使投資風險加倍放大。而藝術品基金最大的問題,在於退出機制的單一,其中80%都需要通過拍賣渠道退出。但很多藝術品基金進場時價格已很高,眾多基金一起出貨,誰能接得住呀?有業內人士更悲觀地表示,“信託基金買的主要是當代油畫、近現代及吳冠中之類,某些品種半價都難出手。”而“拍賣市場一下涌入這麼多信託産品,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利好依然存在

  2012年12月25日,一則公告讓業界驚詫:“經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與上海恒利拍賣有限公司股東會批准,從即日起,北京匡時與上海恒利進行合併,合併後繼續保留‘北京匡時’名稱,總部設在北京,原上海恒利董事長吳斌先生出任公司總經理。”兩大拍賣公司一個是北方大鱷,一個是南方黑馬,此番聯手是否意味著要打造中國拍賣界的航母?

  綜觀2012年的中國拍賣界,種種窘況其實已顯露無遺,而僧多粥少是拍賣市場最大的困境,一方面是藝術品資源的枯竭,另一方面新拍賣公司、藝術機構層出不窮。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國具備文物拍賣經營資質的企業有309家,從業人員5714人。

  在市場資源日益匱乏的情況下,拍賣公司對拍賣資源的爭奪可謂慘烈:徵集難、結款難、拍假、假拍等層出不窮,而拍賣行業更面臨人才儲備的嚴重不足。已經開始的2013年,既看不到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法,還面臨了一些新問題。

  “我們現在正面臨一些很矛盾的情況。一方面,我們在歡呼回流了多少文物;一方面,我們在查稅、在約談。藝術品市場現在還在一個需要扶持的階段,但人們似乎只看到了它的有利可圖,人人都想來分一杯羹。”有業內人士坦率地表示。

  但2013年也有諸多利好消息。今年是中國嘉德成立20週年的大日子,也是香港蘇富比成立40週年的紀念,這無疑將引發拍賣市場的熱情,而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高調進軍香港拍賣市場,一些大型畫廊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再算上北京匡時和上海恒利的合併,北京華辰公開徵集,諸多拍賣公司的努力,讓人有理由相信2013年的拍賣市場,充滿了N多新可能。

  呂立新: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非常嚴峻

  《華夏時報》:你覺得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會怎樣?

  呂立新:2013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我認為應該是很嚴峻的一個局面。因為整個市場還會像2012年一樣,持續向冷。原因當然受大的經濟環境影響,因為藝術品市場是整個經濟市場的晴雨錶,目前我們的經濟在宏觀調控下並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

  目前,很多拍賣公司包括很多藝術品機構的日子都不太好過。成交量比較低,成交不活躍,很難看見好作品,人們的熱情也不高,因為市場不好,大家有好東西也不拿出來。藝術家創作也比較萎靡。

  《華夏時報》:2011年,中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以30%的份額比成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冠軍,因此有人預測説,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將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你怎麼看?

  呂立新:其實是否第一或取代誰一點都不重要。一個國家或地區藝術品市場的真正繁榮發展,首先應該是健康的,然後是有法可依,有誠信、行業規矩大家遵守,整個行業是有序而健康地向前發展,而不是忽高忽低,忽冷忽熱,行業中充滿虛假數據,這樣即便超過誰也沒什麼意義。

  其實也沒有真正超過,如果把我們藝術品市場公佈數據的水分擠掉,中國藝術品市場又能排在第幾呢?因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才20年,和西方藝術品市場將近200年的發展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各個方面都比較薄弱,而且問題多多。所以,我們衡量一個藝術品市場的強大,不能光看公佈的數據。

  《華夏時報》:對於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的高調進軍香港拍賣市場,你怎麼看?

  呂立新:嘉德、保利進軍香港拍賣市場的具體情況我不了解,但目前國內海關對藝術品出關的規定更加嚴格,那他們爭奪海外市場,在當地辦拍賣會有一些便利,也可以多爭取一些份額,此舉可以理解。

  目前我們國內還沒有對國際藝術品市場完全打開,如果我們完全敞開國門,讓蘇富比、佳士得這樣有全球影響力的拍賣行進入,那將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真正公平競爭時代的來臨。

  鮑棟:需要初級市場的發展和內部分層

  所謂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大幅下滑主要是拍賣的下滑,這是好的事情。因為現在需要的是初級市場的發展與內部分層,畫廊等初級市場才是真正能夠推動藝術家實踐的,而拍賣行的行情和藝術家關係並不大,只是富人之間的遊戲罷了。

  而藝術拍賣市場的繁榮是以透支初級市場的基礎工作為代價的,拍賣上的操作比日常的畫廊工作見效更快,但這種效果是殺雞取卵的事情,所以拍賣成交下滑。對於畫廊的發展來説反而是好的事情,對於註定會與畫廊共同成長的新一代藝術家,更是好事情。出生於1976至1989年之間的“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在改革開放中長大,在新世紀進入社會與藝術生涯,在今天已成為最具活力的力量。

  1976年以來,中國社會一直在多重的制度與話語之中左右搖擺地發展,這既構成了年輕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也直接影響了他們所身處的藝術場域。在各種各樣的彼此競爭而依賴的藝術制度、話語、潮流與觀念之間,他們保持著一種可隨時切換的臨界狀態。而2000年以來,在當代藝術逐漸從“地下”走出、藝術市場逐漸繁榮、藝術學院逐漸開放、美術館-畫廊系統逐漸形成的新狀況下,年輕藝術家們也在形成著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自主意識,包括藝術觀念與實踐上的自覺。

  我發現這一代人有非常務實的理想主義,這種務實性導致我們討論問題的時候更加精確,避免過於宏大的問題。這種東西是內在於生活的,他做別的職業也一樣能做好,他的生活也是在務實的控制之下,而不是大眾眼中藝術家就是所謂的浪漫,所謂的不修邊幅,這種很傳統的形象。

  現在還難以預估未來新一代藝術家會産生哪些影響,但這一代藝術家更多元、更獨立、更開放,已經參與或促成了一種制度性的分化,要討論他們,首先得拒絕或者忘記“中國當代藝術”這種整體性命名。

  有很多展覽是希望年輕藝術家獲得未來的話語權,這是對歷史的透支,我希望不要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展覽,我們就是關注現在,而未來是要開放的,未來是未知的,這時候實踐和主體性才重要。

  市場是藝術系統結構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唯一的部分,市場的調整是整個藝術系統調整的一部分。對於當代藝術而言,這個系統本來就是要不斷調整的,不調整反而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實際上,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個動態的藝術系統結構,尤其是其中的研究、評論、傳播、展覽的環節。

  內地大部分的當代藝術收藏都是滯後的、保守的,甚至是跟風的,而且中國也沒有出現那種有著明確定位的收藏群體。新一代的藝術家會帶來一批新的、有文化判斷力的熱愛藝術本身的收藏家,這些新的藏家首先是喜歡藝術,而不僅僅是投資藝術。

  朱其:5年內市場不會有什麼變化

  《華夏時報》:請預測一下2013年的藝術品市場。

  朱其:今年和以後的藝術品市場都應該是一個常態的發展狀況,不會大起,也不會大落,我估計今後5年都應該是這個狀況。

  《華夏時報》:是因為目前好作品短缺嗎?

  朱其:好作品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是比較少的。藝術品市場進入常態化後,市場生態會更接近於發達國家的藝術品市場。在西方國家,少部分優秀藝術家到達一定知名度後,作品價格會漲得很高,而大部分藝術家都處在一個中低價位,作品大多作為家庭裝飾之用,也就是消費性購買。

  而他們市場常態化的特徵之一是,有知名度的大藝術家四五十歲以後,作品才會賣到幾十萬、上百萬美元;如果沒有知名度,一般都只能是幾千到幾萬美元。另一個特徵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不可能賣到很高,國外價高的藝術家一般都得在45歲以後,不可能像我們國家二三十歲就賣到很高價格。

  《華夏時報》:在市場的持續盤整中,有人士認為2013年秋拍有可能上揚。

  朱其:不可能。市場的兩次暴漲,中間起碼要隔8年時間,這才過去3年,至少還得5年後才有可能。

  《華夏時報》:2013年是藝術品基金的退出大年,但仍有人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新希望仍在於國際化,而這種藝術品基金還將大有可為,你怎麼看?

  朱其:首先基金不等於基金會。現在的藝術品基金是一種理財産品,實際上也是一個高利貸融資項目,只不過是以藝術品的名義來操作的。比如你第一年募集基金2000萬,那你得保證人家獲益,而獲益的前提是建立在藝術品有下家接手的前提下,而每倒一次手必須加價14%左右,但理論上總存在某個環節斷裂的可能,這就很危險了。

  今年年初,有媒體報道國家已經在控制融資項目的規模,目前國內各種基金的總額已高達7萬億,如此龐大的數字其實已是一顆定時炸彈,情形類似于美國當年的次貸危機,再擴大規模中國金融就會面臨崩潰的狀況。

  至於藝術品基金的前途,藝術品基金和投資是一個概念,未來沒什麼前途,藝術品市場還是要轉向收藏性購買。

  而基金和基金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為基金會有一個退出機制。比如我買了一張畫又不想要了,如果沒人買,我可以捐出去,這樣政府可以給我免稅,那我就可以通過免稅來收回成本,等於這件藝術品最後政府給買了單。比如你花10萬買了一張畫,10年後漲到100萬,如果你捐出去,就可以免稅100萬,這樣你也獲得了一個市場收益。

  但如果是基金,政府就不可能買單,而必須等待下一位買主來買單。如果下一位買主不出現,你就沒法退出了,它就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過程。西方整個藝術品市場實施的是一個稅收減免制度,在這個制度上建立各種基金會,其核心是政府成為最後的買單人,以這種方式來鼓勵藝術收藏。

  《華夏時報》:2011年,中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以30%的份額比成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冠軍,因此有人預測説,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將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你怎麼看?

  朱其:怎麼説呢,藝術品市場的交易數字是無法統計的。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數字只來自拍賣市場,但其實藝術品市場包括文物市場、私下交易和地下文物交易,這些數字是沒法統計的;第二是畫廊交易,這很多也是不開發票,也是沒法統計的;然後是工藝品交易,走的是工商財稅這塊,也沒法統計。現在能拿到的數字只是潘家園之類的,最大的當然來自拍賣行,但這部分只佔到藝術品市場交易量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而且拍賣行的數據水分很大,佔到40%-50%,其實還是無法統計的。

  首先,拍賣行數據不反映真實的拍賣情況,再就是拍賣行數據也代表不了整個藝術品市場的情況。國外很多大藝術家是不通過拍賣行來交易的,像英國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一張畫賣幾百萬、上千萬美元,他不通過拍賣,一般由各基金會收藏。

  楊旭:創作精品仍有升值空間

  國內藝術品市場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的低迷,至少到今年春拍都不會有太大起色。2013年春拍依然是對市場再觀察的重要窗口期,但藝術品市場不會有特別大的轉變,是微調以後趨於理性的一年,仍屬於“調整年”,很大程度上是受目前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影響。

  去年,近現代書畫億元拍品風光不再,像傅抱石的《巴山夜雨》在香港只拍出兩千萬港元,而2010年他的同類作品要七八千萬元,價格嚴重縮水説明書畫市場確實有泡沫。

  價格真正“屹立不倒”的,是古代書畫中那些真正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傳承有序的作品。有人説“億元時代”結束了,關鍵在於缺少好的古代書畫作品。古代書畫行情之所以保持堅挺,是因為即使基金不買、行家不買,還有博物館接盤。這對市場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況且古代書畫的重要作品都是實實在在交割了,而近現代書畫往往到最後實際成交付款環節都出現了問題。

  中國書畫市場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一部分畫家的創作熱情,但真正的藝術是不會被市場左右的,書畫家安心創作,市場讓藝術機構來做,這樣藝術品市場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

  藝術家如果是為了迎合市場而創作,不會有太多的精品力作,那些能千古流芳的作品很少會受到市場的影響,都是藝術家有感而發後的心智果實,一個光會討好市場的畫家決不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

  鋻於古代書畫對收藏者鑒賞水準要求頗高,而當代藝術又受西方市場影響太大,我認為近現代書畫還是未來藝術品市場的主流,首當其衝的應是當代書畫名家的創作精品。市場對精品的追逐依然有很高的熱度。就此而言,市場永遠是不缺錢的。

  當代書畫名家指的是目前在藝術上享有極高聲譽、市場上獲得極大成功的畫家,能夠代表這些畫家最高藝術水準或者有廣泛讚譽度的作品可以稱為創作精品。部分成名藝術家的創作高峰期已過,精品力作已難呈現,而有的實力派藝術家往往把心血作品留在身邊而不輕易出手,這使得當代書畫名家的創作精品資源有限。

  另外,在人們對於資産保值增值和重視審美需求的情況下,希望能夠擁有更多的優質藝術品,供需兩者之間的矛盾必將導致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的創作精品價格攀升。

  那些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還未得到市場充分關注的優秀書畫家的作品,以及形成了自己獨特藝術風格,正值創作上升期的優秀中青年藝術家是一塊不容小覷的價值洼地。但是不要盲目跟風,要用眼睛看,不要用耳朵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