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買家海外市場抱團取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3 10:42:10 | 文章來源: 深圳商報

胡芳淘到的乾隆時期蘇繡條軸“八仙過海”

圖為胡芳在她成都的古玩店裏

胡芳收回來的民初蜀繡作品“麻姑獻壽”

儘管過去了3個月,説起那次拍賣的經歷,深圳黃貝嶺古玩城德寶軒女老闆胡芳仍然興奮異常。今年的7月底,在法國的TATIN拍賣行,一件“粉彩天球瓶”,引起了胡芳和30多個到海外淘寶的中國人的興趣。“那是一件晚清時期的作品,品相完好,起拍價也不高,正是市場最討喜的東西。”但胡芳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以她的經驗,這樣的東西在這樣一個場合,往往會拍出離譜的高價。“但是,那天也不知是誰牽的頭,所有的中國買家都沒有任何懸念地同意了這樣一個建議我們派出一個代表去把這個瓶先拍回來。起碼我們自己之間不要先出現以前那種互相抬杠的場面。”

事情進行得很順利,起拍價1800歐元的天球瓶,最終以3800歐元的價格被這些中國買家拿下。這樣的一次成功,居然讓這些以前對著幾百萬上千萬金額沒有一點感覺的古玩藝術品商人們欣喜若狂。他們包下一家咖啡廳,重新對這件天球瓶投標,取前三名。結果第一名是一位浙江商人,他以8000歐元的價格得到了這個瓶。胡芳第二,但也沒有空手而歸,她和第三名分別得到了1000歐元的補償。“剩下的2000多歐元,我們在咖啡廳狂歡了一下。”

海外有寶淘沒漏撿

胡芳説起這個故事的時候,正在黃貝嶺古玩城她的店裏,再過十多天,她又要去法國了。自從2002年移民之後,她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在歐洲淘寶,剩下的時間就在深圳陪伴兒子、做生意。按照她的説法,她其實只是這些年來在海外淘寶的中國買家中的一員。

歐洲藝術基金會在今年3月16日發佈的年度報告中稱:“中國已超越美國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與古董市場,結束了美國數十年來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迅速發展,得益於快速成長中的買家群體。伴隨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新財富群體不僅將藝術品視為投資多樣化的新途徑,更作為國際商業交往中顯示身份的手段。最近兩年,這批新貴收藏家正成為一股日益強大的力量,在全球購買中國藝術品乃至西方藝術品。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海關查稅風暴前,海外回流中國文物的數量佔內地拍賣市場30%左右,利潤則佔到50%左右;在海外,中國買家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古董市場和拍賣市場上,參與競價和淘寶。到海外淘寶儼然成為藏界新風尚。

胡芳説:“從2010年開始,就能感覺到中國商人明顯地多起來了,像倫敦的亞洲藝術周,一些拍場內幾乎全是中國人,只有最後排坐了兩三個‘鬼佬’。拍場上的競爭根本沒有給他們什麼機會。”

在胡芳看來,海外淘寶熱的形成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國內原有大藏家的收藏品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精品的確不少。“真正好的東西,現在只能在國外找得到了。像法國吉美博物館,它一個櫃子的中國瓷器,價值可能就在百億以上。”而為了“博貨”,北京保利拍賣僅僅2010年就8次往返美國徵集拍品,在當地媒體上投入廣告費數十萬美元。

來自中拍協的統計顯示,20年來通過拍賣回流的中國文物有10萬件,其中《研山銘》、《孔子弟子像》、《淳化閣帖》等30多件堪稱國寶的珍貴文物被國有博物館收藏。

抱團是因為天冷了

胡芳説,現在在國外的大型拍賣會上,尤其是中國古代書畫、瓷雜板塊,高價都是電話委託創下的,而買家也基本來自中國大陸。正是在這幾年裏,中國藝術品進入一個狂飆突進的行情。

上述歐洲藝術基金會的報告稱:2010年激增177%之後,中國的藝術品與古董拍賣市場在2011年又繼續增長了64%。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就是,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的絕大部分為中國本土文物書畫,傢具、樂器、名酒等,國際藝術品份額很少,同時買家主要仍是中國人。從藝術品個體來看,2011年全球最貴藝術品由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25億元摘得,超過長期壟斷榜首的畢加索和美國波普藝術之父安迪·沃霍。報告稱,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具有上升動力的藝術品和古董市場。

這一輪的行情的一個附加産品就是新入場的藝術品投資者們基本上把傳統意義上的藏家給“滅”了,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就説過“現在基本不買東西了”。這些煤老闆、地産商、科技新貴、股市大亨們出手闊綽,在各大拍賣場叱吒風雲,他們在國內幾番“掃蕩”之後,又轉戰海外,其大手筆讓專業人士們目瞪口呆。

正是在這樣狂熱的背景之下,也引發了中國買家在海外市場的種種不理性的行為。在法國一家小拍賣行,一本佚名無款的《織貢圖》冊頁拍出了6000多萬元人民幣的天價,這件作品未入《石渠寶笈》,只有“圓明園寶”,品樣也不好。收藏家顏明説:“即使放到國內也拍不出這樣的高價,很明顯,這是把撿漏變成了血拼。”

還有比這極端得多的案例。2010年秋,英國一家不知名的小拍賣行在倫敦郊外一個簡陋的倉庫裏,將一隻清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拍出了約合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拍賣師掩飾不住自己的激動,把手中的木槌都敲斷了,送拍的賣家興奮得當場暈了過去。胡芳説,“這個創造了中國藝術品迄今為止最高的天價,就是兩位中國買家血拼的結果。但是到最後,買家也沒有付款。”

只有天冷了才會知道抱團可以取暖。胡芳在法國的故事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出在國內藝術品市場全面回調的態勢。

來自雅昌網的數據顯示,2012年春季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已清晰明確地呈現出這種趨勢,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的成交額為 281.60 億元,同比去年春下降了 34.27%,環比去年秋下降了34.22%。上拍數量比去年秋拍下調了 32.36%。

新品種悄悄發力

因此,通過減少數量、提高品質,並挖掘從未露面的新鮮藏品形成有效交易,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今年上半年,國內的多家拍賣行推出了新的拍賣品類及門類冷僻的藏品,比如保利的設計類藝術品、華辰的蘇繡、都市聯盟推出的宣紙拍賣,又如翰海的天珠。在今年的春拍上,各種具有豐富內涵的雜項專拍較之傳統的官窯瓷器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例如剪松閣的文房清供拍賣、嘉德的古琴拍賣、西泠的印章和明清禦窯金磚拍賣。而在秋拍中,一直以來在新晉拍品的價值發掘上都不余遺力的北京華辰再次推出了新的拍品,將黑膠老唱片推上了拍賣場。中國嘉德推出“靈感藝術設計專場”,涉及了眾多的藝術門類,包括建築裝置、珠寶、服裝、玻璃器等等。北京保利推出“科技古董”拍賣,共有三大板塊的拍品上拍。

胡芳也認為,傳統的書畫、官窯瓷等主流品種現在都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價位,市場上也難以見到精品。而一些冷門的品種在這樣的市場空擋開始悄悄發力,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個流行的品種。“比如2008年的鎏金佛像,當時就創造了非常高的價格。”胡芳説,“而鼻煙壺這兩年也異軍突起,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收藏熱點。”她説,在今年的春拍中,雖然各大拍賣公司採取收縮戰略,但仍有不少公司保留了鼻煙壺專場。其中,北京保利專場推出129件拍品,總成交額1055.309萬元,成交率59.69%,其中價格最高的是一件清乾隆禦制白玉龍紋鼻煙壺,以138萬元成交。北京歌德專場推出拍品123件,總成交額1103.08萬元,成交率82.11%。在這個專場延續了2011年秋拍鼻煙壺100%成交的“白手套”專場的熱度。

胡芳説,“不論是作為雅好還是投資,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海外。收藏藝術品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興趣愛好等具體情況,有目標,有系統地進行。”她向記者展示了部分她的藏品,那是一些從清代到民初的刺繡作品。“我從2002年移民之後在歐洲看到很多中國刺繡藝術品,一下就喜歡上了。從此就專注于這一門類,當然還包括宮廷服飾、文武官員補子等等。”胡芳説,其實在拍賣場上從來都不會缺少這一門類,而且價格也一直很堅挺。2011年5月,著名歌手張信哲還在北京永樂舉辦了專場拍賣會,結果大獲成功,95%以上的拍品成交。

不過,對於中國藝術品未來的潛力品種,業內從來都沒有過一致的看法。紐約蘇富比中國工藝品部新任主管汪濤博士則認為:“高古瓷精品的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以及與日常生活有關係的器物都是未來值得關注的三個領域。值得一提的是,到海外市場尋寶,不同的藝術品,買家需要關注不同的市場。喜歡書畫的藏家可以去紐約市場;喜歡瓷器的買家可以去歐洲市場;喜歡佛像收藏的可以去德國市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