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品跨入消費時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9 11:35:09 | 文章來源: 上海金融新聞網

參展作品百花齊放

2012(第十六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上海藝博會),日前在滬圓滿謝幕。據了解,本屆博覽會觀眾達5萬多人次,成交量突破一億元人民幣。

本屆藝博會,油畫、小型雕塑、版畫仍是各中産家庭和藏家們追捧的熱點。如著名藝術家俞曉夫、丁乙、俞中保的作品,被藏家搶先購買;第一次參展的朝鮮萬壽臺創作社的10多幅作品,均被買家購藏;被稱之為“藝術韓流”的南韓畫廊團隊,其參展作品的銷售情況好于去年。又如,油畫大家厐熏琴之子厐均、國畫家曹用平之子曹曉明、上海女藝術家趙爾俊之子高可;著名國畫家張大昕之女張弛等人的作品,均受到諸多藏家青睞,銷售火爆。

此外,首次參展上海藝博會的百雅軒藝術機構所帶來的吳冠中、王懷慶等人的版畫,同樣賣得甚“火”。而由本屆上海藝博會的主題雕塑作品《孕育輝煌》的代理者———羅浮紫藝術典藏推出的限量版小型雕塑《孕育輝煌》及其大型雕塑,都吸引了不少客戶購買及洽談收藏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不少中外畫廊推出了一批為白領“減壓”的藝術品,如瑯琴藝術和華氏畫廊分別推出的周春芽與何娟的“藝術玩具”;中國藝術品網推出的青年藝術家顧汀汀的版畫等,都受到白領人士青睞。

作為一位參加過15次上海藝博會的“老客戶”,上海索美畫廊藝術總監黃一士表示,“走了這麼多地方,還是覺得上海的市場最成熟。”這些年,黃一士的“藝術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最後紮根在了上海。在他看來,上海藝術品市場的規範性、包容性、公平性等特點,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而這些特點自然也體現在了最具代表性的上海藝博會上。

低價藝術帶動消費市場

今年上海藝博會的主題是“收藏藝術,點亮心靈”,其改變了以往單純號召財富人群進行藝術品投資與收藏的方式,而是更加注重藝術品收藏的“心靈慰藉”功能,即注重藝術品對於人們精神層面的影響與改變。

上海藝博會新聞發言人王安桅表示,“本次博覽會希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讓藝術品投資者以一個正確的心態對待藝術品投資;二是希望能夠引導具有經濟實力的‘年輕精英代’加入到收藏群體中來,使他們的志趣與生活方式得以豐富並完美,在藝術品收藏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與恩澤。”

據本屆上海藝博會的很多參展畫廊反映,以往來參觀藝博會的人群中,往往是老客戶先下單,今年則經常是新客戶先出手。在這些客戶群體中,很多是以前從未接觸過藝術品收藏的中産階層人士,他們出手較為果斷,尤其是價格在3萬至5萬元的作品,最受該群體歡迎。而那些具有收藏經驗的藏家,則顯得較為理性,大多要“貨比三家”後才下定單。

與此同時,記者在博覽會現場注意到,很多尚不算知名的藝術機構,儘管並未推出“名家大作”,卻也“戰績斐然”,有的小畫廊的成交量竟達到了30幅。對此,台灣資深藝術顧問陸潔民指出:“這種現象説明,上海藝博會正逐步實現從促進藝術投資向擴大藝術消費轉變,這才是真正地培育市場。”

的確,近幾年,藝術品市場的升溫、“天價”作品的誕生,正在凝聚起越來越多關注這一領域的目光。隨著藝術品電子商務、藝術品高倣真複製、藝術衍生品等經營方式的出現,人們逐漸意識到,一個藝術品消費的大時代愈行愈近,藝術正在揭開神秘面紗,走進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而反映這一現狀的最重要指標就是大量中低價藝術品的面市。

據了解,早在1999年,以“買得起的藝術”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廉價藝術品博覽會就在英國倫敦誕生。發展至今,倫敦的廉價藝術品博覽會已經擴大到有120家畫廊參展,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海外廉價藝術品一級市場的龐大。在這個博覽會上,藝術品的價格都在3000英鎊之內,能廣泛為普通人所接受,買家能在博覽會上買到油畫、攝影、雕塑、版畫等各種當代藝術品種類。

而海外廉價藝術品驚人的交易量,讓更多的國內商家看到了巨大的市場,一些畫廊有意或被迫開始經營價位比較低廉的藝術品;一些藝博會專門推出了“買得起”的藝術品項目;某些拍賣公司瞄準中低價位的作品進行拍賣。總體來看,當代藝術生態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已開始涉足低價藝術,尤其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富裕度的提高、住房面積的增大,越來越多中産階級開始把購買藝術品作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和有品位的象徵。

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已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到購買藝術品的行列,參與調查投票的人中,實際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佔72.97%,10萬—100萬元的佔21.62%,100萬元以上的佔5.41%。在參與投票的人中,已經買過或者有計劃購買藝術品的比例高達89.19%。顯然,這部分人群已經或正要成為中國藝術品消費的主力軍。

雖然這項調查還顯示,大眾一般會拿出收入的10%購買藝術品,這一比例佔到67.57%,而願意拿出收入30%以上購買藝術品的,僅佔8.11%。但不言而喻的是,藝術品市場在經歷收藏、投資的發展階段後,作為藝術市場金字塔最底端的、支撐藝術市場持久健康發展的藝術品消費市場正在興起,藝術品已經開始跨入消費時代。

配套法規缺位制約發展

儘管“藝術品消費”的呼聲頗高,但不可否認,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的暫時缺位及信用問題等,仍是制約其快速發展的主要瓶頸。

不久前,在北京市政協舉行的2012首都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論壇上,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談到,中國藝術品市場沒有統一的管理法規,也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加之有關藝術品交易和市場的規範、管理、監督相對滯後,立法層次較低,制約了各種管理部門的監督,這也使得藝術品市場上的投機氣氛濃厚,造假、售假、拍假、假拍亂象難以杜絕,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關宇表示,中國關於藝術品市場的基本法規多年前開始走上立法歷程,然而歷經多年,這一法規目前仍未出臺。有健全的法規,藝術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才有保證。否則,缺少規矩的新興行業將面臨巨大的“瓶頸“制約,難以獲得持續發展。

關宇透露,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核心地帶,北京率先開始探索健全與藝術品相關的法律法規,將藝術品市場立法納入今年的立法調研計劃,以期藝術品市場儘快走上法制軌道,在法律約束下健康有序發展。

關宇指出,除了立法滯後這一瓶頸,藝術品市場還存在許多“硬傷”,如一些當代藝術格調不高,影響了民眾對藝術品的印象;拍賣行過於火爆,畫廊卻“發育不良”,使得市場結構嚴重失衡;行業缺乏自律,藝術品鑒定評估體系不夠規範,專家權威缺失等。

為治療這些“硬傷”,關宇建議,應推廣當代藝術品實名登記制度,建立“當代藝術品數據庫”,確保作品的惟一性、真實性、合法性;建立藝術品市場信用體系,將有售假、欺詐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企業列入“黑名單”;改善畫廊這個一級市場的政策、稅收環境,使其規範化、品牌化,培育優秀藝術家;加快藝術品評估、鑒定、物流、保險、倉儲等要素市場建設;建立從拍賣交易、畫廊經紀、銷售、展覽展銷,到進出口、鑒定評估、産業聚集區等各個交易環節的管理制度。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