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趙孝萱:藝術品市場就是個大篩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22 13:31:39 | 文章來源: 《收藏·趨勢》

市場就是個大篩子

《收藏·趨勢》:張培力1985年作品《水中的泳者》、王廣義1989年作品《黑格子:藝術家妻子》、毛旭輝1991年作品《家長系列:黑色古鐘1號》、祁志龍(微網志)《消費形象37號》、楊少斌《無題》、俸正傑《中國肖像系列》、周春芽(微網志)《綠狗》雕塑、張曉剛2001年作品《失憶與記憶系列》、劉煒1994年作品《游泳》、劉野《競賽》《完美構圖》等等,一些大牌藝術家作品遭流拍,有人認為85,89藝術思潮的市場梳理已經結束,請問趙老師怎麼看?

趙孝萱:作品流拍有很多原因,不能簡單把流拍解釋成市場不行。委託方的底價太高,或者這件作品不是精品,這是兩個主要原因;還有一種是沒有很多的著錄、收藏的記錄或者明確的展覽記錄,也都有可能造成單件作品的流拍;當然也有大家對這個藝術家的後市看壞,這是最不好的一種結果。

有人認為這是“85,89藝術思潮的市場梳理已經結束”,而我認為這是市場的“分道揚鑣”。當時的“玩世現實主義”、“艷俗”系列等等藝術派別,當時學術梳理是把這波藝術家統統都歸進去,可是問題是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有同等的學術高度或者是藝術深度,2006、2007、2008年當代藝術的行情説得難聽點就叫“雞犬升天”,就是所有的人都一塊兒上去了。市場處於震蕩之時,“體質不好”的藝術家與作品會禁不起震蕩而大幅下滑。市場是很殘酷的,就像個大篩子,會把很多人篩除出去,這是很殘酷的事情。

2011年的蘇富比拍得好是因為尤倫斯專場,大家喜歡去買尤倫斯的東西,代表著流傳有緒。流拍現象是個很複雜的現象,畢竟今年大環境觀望的氣氛比較濃厚,大家不是那麼敢於投入,可能會造成不是精品的大家就不會去追逐的現象。謹慎、持平——這是我給的今年藝術市場的關鍵詞。

《收藏·趨勢》:岳敏君1994年作品《划船》,曾于2010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以466.12萬RMB成交,時隔一年半後以284.55萬RMB成交;王勁松1992年作品《大掃除》,曾于2010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以96.8萬RMB成交,時隔2年後成交價60萬RMB;李山1995年作品《胭脂系列》,曾于2010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以96.8萬RMB成交,過了兩年以89.4萬RMB成交……趙老師怎麼看市場中的這些“賠本的買賣”?這反映了什麼問題

趙孝萱:市場經過了激烈的淘洗,從2009年有些人已經出局了,這一次就很明顯的可以看到有些藝術家的表現已經開始不穩,可是還有比他們更慘的一群人。

當時完全是以投資心態進來的買方——倒買倒賣的“投機者”,對當代的某些藝術家開始出現信心危機,所以,只要能夠變現,即使折一點也要賣出去。“賠錢脫手”這種情況反映了買家信心不足。前幾年的“雞犬升天”,現在經過市場幾輪洗牌後有些藝術家就會掉下來,買家會通過這幾年的學習觀察也能看清這個趨勢,所以有些人就認賠趕快變現。

前一波的行情從06、07年上去,吸引了很多的投資客,或者以投資為名進行投機行為的這些人,這一次正好把這些人再篩出去。市場的重新洗牌、調整會讓藝術市場更加健康、健全,真正形成以藏家為主的市場。未來還會繼續洗牌、調整,讓不懂當代藝術的先出局,讓真正喜愛藝術品的收藏家繼續留著。

沒有人能長期操縱市場

《收藏·趨勢》:這次香港蘇富比春拍,微網志上熱議賈藹力的一件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三聯作)拍到了6,620,000港元,70後藝術家一張畫600萬?是不是有點誇張?有人認為這是市場炒作:“是好作品,拍100萬左右還差不多。”有人則説“收藏當代油畫的都知道買一張賈藹力的畫難”。趙老師怎麼看?

趙孝萱:現在可以很明確看到有一些“60後”、“70後”藝術家上去了,這一波人像張恩利,王興偉,王光樂,賈藹力當然年齡比較小了。這些人都還行,市場不是説完全絕望,因為前一波實在是太亂了,籌碼淩亂,各種淩亂。這些人都是繪畫性挺強的,就是學術根底挺深,然後再加上每個人都有穩定的代理機制。賈藹力是站台中國,伊比利亞代理,王興偉是麥勒畫廊代理,王光樂是佩斯北京空間、北京公社,張恩利一直都是香格納。這些藝術家都有長期穩定的畫廊代理,由國際操作經驗的大畫廊在代理,長期一直都有很穩定的買盤,有穩定的推進力度加厚度。

是不是炒作你並不知道,就是資金或者是資本的意圖我們是不知道的,今天我們只能看到600萬這個結果。平心而論賈藹力《蒼白的不只是你》這張畫不但尺幅大而且重要,確實畫得不錯。

通常講一個藝術家他為什麼會在二級市場出現高價,開始一個藝術家在一級市場推,可能有10個藏家手裏有賈藹力的畫,大家會注意關注這個藝術家,慢慢畫廊就沒畫了。一旦出現求大於供的現象,作品就會進入二級市場的拍賣領域競價。10個人去競,大家都想要那一張,價格會往上攀升。我的判斷是這些人都是長期在一級市場一直很穩定的藏家,因為畫廊做的工作夠,鋪墊已經到位,大家對藝術家是有認可的,所以有代表作或是精品上到二級市場後,會造成競價的關係。不一定看到高價就是泡沫、炒作。

關於“炒作”。沒有人能操縱市場,如果市場能操縱,這市場遲早完蛋。自從藝術市場一片紅火之後,炒作、炒家、泡沫與投機就成為常見詞。其實,不只是藝術品,任何産品的價格在市場上都會有某種程度的運作。如果找到合適的精品,掌握市場的供需關係,加上大力宣傳造成聲勢,引導價格上升,炒作只是運作市場的方法之一。如果是良性的運作,對市場的熱度與發展反而有幫助;惡性的炒作,才會讓市場的榮景終至泡沫。

如果今天有批好作品與潛力藝術家,有人結合藝術論壇、藝術網站以傳媒姿態宣傳,又結合時尚財經藝術媒體報道成為時尚話題。接著舉辦美術館大型展覽、結合大型拍賣公司作專拍或封面。而這過程,就是藝術品的增值過程。如此製造氣勢,塑造預期漲價的心理,讓藏家覺得這些是重要作品,堅定藏家的購買信心,深怕自己買不到,樂意繼續追高,這叫運作。如果反之,去包裝某個不知名畫家,把很差的作品推向市場,成交都是自己承接的虛假記錄,那最後就是所有畫套在自己身上,後繼無人,最終導致價格崩盤。

拍賣的價格,只要有人願意舉這個價,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全新的版塊在第一市場蘊釀幾年,逐步累積買家,在二級市場零星出現後,會有人找幾個冒頭藝術家的大件作品往上急拉,吸引話題眼球,造就新的市場明星。但這明星身份是否能持久,變成市場不倒的常青樹,還得看藝術家個人底蘊與厚度的造化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