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彼特·諾頓:由心而發 大膽收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09 10:42:07 | 文章來源: 頂層


Peter Norton

關注國際當代藝術市場的人都知道,First Open是專門推出那些新晉藝術家作品、或是著名藝術家的非典型作品的平臺。挑選45件藏品參與此次拍賣,非常符合彼特.諾頓的風格。因為他就是一位對年輕藝術家有真誠熱情和責任感的收藏家。

出於對他本人魅力和藏品品質的認可,諾頓專拍特別受到買家青睞。這一點,在去年11月諾頓藏品第一部分的拍賣中,表現更為明顯。當時,60件拍品共取得3020萬美元的佳績,是預估價格的兩倍,並創下15位藝術家作品的拍賣新紀錄。其中26件夜場拍品100%售出,總成交額高達2680萬美元,輕易地突破了1590萬美元的估價上限。在夜場“白手套”拍賣後,諾頓的另外34件珍藏則在第二天推出的日場拍賣上,乘勝追擊,亦取得340萬美元的戰績。

特別讓人欣慰的是,創作這些作品的藝術家,大部分是諾頓在他們最初入行時就開始長期支援的那批“原始股”。當年的青澀面孔,如今大多已是國際藝壇的領軍人物,譬如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吉姆.霍奇斯(Jim Hodges),村上隆,奈良美智,徐道獲(南韓),弗萊德.托馬塞利(Fred Tomaselli),卡拉.沃克(Kara Walker)和克裏斯托弗.沃爾(Christopher Wool)等。

 
托馬塞利《無題(逐)》 165萬美元 2011年11月8日

對於一位先鋒收藏家來説,看著自己早年慧眼識珠、點滴支援的藝術家們一個個茁壯成長,開花結果,這份欣慰和滿足,或許很是令人著迷。這非比尋常的成就感,已遠遠超過藝術品升值所帶來的財富快感。而在建立收藏的過程中,從一件件作品裏得到的樂趣與共鳴,也遠非金錢所能企及。目前的這兩部分拍賣,可以説提供了一個絕佳窗口,讓觀眾得以一窺這位收藏家的智慧與善意。

努力尋求過自己精神歸宿的彼特.諾頓,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對一切好奇,卻又敏感機智地接受了成長中的無奈與諷刺。他試圖在藝術作品中找回色彩鮮艷的玩偶,哪怕是借此來慰藉和提醒自己保留一個天真的眼神。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的《番茄頭(綠衣)》,一個真人大小的看似兒童玩具的作品,尤為能代表諾頓的品味。麥卡錫用取材于電視的卡通形象來反諷所謂偉大藝術家的神秘性,以及對男性英雄主義毫不保留的攻擊。他的玩偶不是拯救心靈的薩滿法師,而是笑看一切的小丑。

頗具禪意的作品,則有吉姆.霍奇斯採用生活中的現成物料作為創作素材的作品。這些“脆弱而美麗”的作品在拍場大放異彩。創作于1998年的《折疊(成更寬闊的世界)》,是一件鑲于帆布上的可折疊雙連鏡。閃爍的似馬賽克般的鏡面有四平米多,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在不同的觀者投視下産生不同的反射。藝術家把折疊鏡這樣簡單的物料塑造成如詩般的美麗物品,既顯得不堪一擊,也同時充滿力量。另一件則是1995年創作的《從我們這邊》,由絲絹花和亮片縫製而成,看上去是一大片的絢爛,讓觀者産生“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想像。同類作品《這裡是我們將來的住地》,也是如此的美麗而單薄,一陣風襲來,就會被吹走。吉姆.霍奇斯創作出一系列探討脆弱、時間性、愛情和死亡等議題的作品,巧妙表達著物質與精神世界中處處存在的矛盾與統一。

吉姆. 奇斯《折疊(成更寬闊的世界)》78.25萬美元 Jim Hodges 2011年11月8日

徐道獲《桌子》12.25 萬美元 2011年11月8日

在諾頓的收藏名單中,托馬塞利也備受關注。他2000年的雙聯畫《無題(逐)》,是去年專拍的封面作品,基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由樹葉、藥片、昆蟲、蘑菇和印刷紙拼貼在板上而成,以165萬美元的紀錄價格成交。此次3月拍賣,他的《多處風景》,由糖精、亞克力、蠟筆和樹脂繪于板上,27萬美元售出。

諾頓收藏中還有相當一批女性主義、黑人藝術等題材的作品。不知這樣的眼光,是否和彼特.諾頓的前妻、同為藝術收藏家的艾琳.哈裏斯(Eileen Harris)是黑人女性有關。在他們的藝術收藏中,從來不缺乏女藝術家的芳名。比如,出生於黎巴嫩的女藝術家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拓展了極簡主義理性的形式語言;其透明玻璃雕塑《靜默》以47萬美元創下藝術家本人最高拍賣紀錄。而上次夜場上尺寸最大的作品,正是來自非洲裔美國女藝術家卡拉.沃克的《“非”洲(African't)》,由二十五張剪紙剪影組成,華麗壯觀,好像一個充滿民間傳説、歷史小説、電影、卡通及舊廣告等典型影像的夢幻森林。

潮流締造者

這些多姿多彩的作品,折射出諾頓的前瞻視野和大膽精神,為當代新興藝術市場的新藏家們做出了生動的展示。正如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主席暨國際總監佈雷特.戈維(BrettGorvy)所説:“彼特.諾頓收藏既出色又具爭議性,展現當代藝術收藏的真實目光。”

彼特.諾頓則這樣描述自己的喜好:“一般最吸引我的是一些蘊含意義的藝術品,而非枯燥的概念。對我來説,最理想的藝術品背後應蘊藏想法與意念,並具備豐富的視覺內容,使之也能吸引那些未能領略個中真諦的觀眾。我還比較喜歡立體創作,因為這些作品較貼近現實世界。我更喜歡從早期就開始購買藝術家的作品,這不僅是出於支援、鼓勵或給予他們信心,還會有助推動同時期其他藝術家的創作。此外,我也喜歡反映非主流背景的作品,例如女性主義、黑人和西班牙裔及亞洲藝術。”

保羅. 麥卡錫《番茄頭(綠衣)》456.25 萬美元 Paul McCarthy 2011年11月8日

吉姆. 霍奇斯《從我們這邊》114.25 萬美元 2011 年11月8日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