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拍:
香港蘇富比24.66億港元
中國嘉德21.41億元
香港佳士得27.3億港元
自2009年嘉德單季拍賣總成交額超過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之後,市場中出現北京還是香港才是“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爭論。其後兩年間,隨著內地特別是北京眾多藝術品拍賣行的實力和野心的逐漸強大,這種爭論更成為業界焦點。中國的藝術品交易中心,到底花落香港,還是北京?
北京拍品數量逐年增長
近30年香港藝術品市場風雲變幻,鄺根明既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近日舉行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上,全國行家悉數到場,鄺根明卻在預展上細看了一圈後,就匆匆回到廣州,並未參加拍賣現場。他説,這次東西很難買到。話音剛落,5月30日,香港佳士得本次春拍以27.3億港元總成交額收槌。這個成交額相較去年同期36.4億元的成交額“縮水”近10億元。
在此之前,4月4日結束的香港蘇富比2012年春拍是中國2012年藝術品市場的“頭炮”,總成交價達24.66億港元。去年春拍的總成交額為34.89億港元。
5月21日,中國嘉德2012春季拍賣會在北京收槌,總成交額達21.41億元。與2011年53億元的春拍成績相比,數據上出現較大調整。
三大“巨頭”的成交總額縮水,並沒有令人沮喪。相反,市場因此對整個春拍的結果充滿期待。“數據證明不了什麼。”在香港和北京市場之間來回奔走的行家趙先生説,“只要看到拍賣現場的人氣,對於今年春拍就會只有信心,沒有擔心。”
事實上,與2011年春季相比,香港蘇富比此次拍品數量減少551件,香港佳士得減少了870件,市場因為認為總成交額減少情有可原。而中國嘉德的拍品不減反增,從4034件增至7239件,主要是拍品的結構出現了變化,天價拍品的出現已不復此前那樣層出不窮,拍品主要集中在中端部分。
北京拍賣市場近10年的快速崛起,撼動香港兩大行高不可攀的地位,兩地“中心之爭”的激烈程度自不在話下。記者對比近年的兩地拍賣結果發現,2009年春,中國嘉德總成交額約為5.4億元,香港蘇富比約為6.9億港元,香港佳士得為10.59億港元,當時港元兌人民幣匯率約為0.88,香港兩大行穩勝中國嘉德。2009年秋拍,中國嘉德15.3億元的總成交額首次超過兩大行。
此後的4場單季大拍中,中國嘉德的總成交額一直以較大的優勢領先於另外兩家。至本次春拍,中國嘉德21.41億元的總成交額略高於香港蘇富比的20.1億元(按港元兌人民幣匯率0.815換算),稍低於香港佳士得的22.27億元(按港元兌人民幣匯率0.815換算)。
從2009年到2011年僅對比單季總成交額,中國嘉德的成交情況已超過香港兩大行,更不用提除了中國嘉德外,北京市場上的其他大拍賣行近年成交成績也極為突出。因此有市場人士認為,中國的藝術品交易中心實際上自2009年起已經從香港轉移至北京。另一個支援這個觀點的數據是交易量的大小,事實上,近年在中國嘉德大拍中出現的拍品數量,遠大於其他兩家香港拍賣行。
然而,北京拍賣成交量雖然不斷增加,但藝術品交易的“含金量”並不能與香港比。特別是本次中國嘉德的拍品數量比兩大行的拍品總合還多出30%,成交額卻與其他兩家分別持平,更有力支撐了“香港才是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的觀點。
現實:中國市場需要多個藝術品交易中心
蘇富比亞洲總裁程壽康曾在媒體採訪時表示:“亞洲的東西就應該在亞洲賣,因為買和賣的都是亞洲人,沒必要捨近求遠。這也是香港最終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主戰場的原因之一。”
李雪松則説,在中國書畫的鑒定、資料的考證和圖錄製作的水準上,內地拍賣行下的工夫和最後的效果遠大於香港兩大拍賣行,因此可知,國際上的“中國藝術品中心”還是在北京。 “北京的藝術中心地位,不會被撼動。特別是當代藝術創作集中在北京。”關予説,而香港呈現的而是多元化的格局,兩地差異化發展,“兩地的經營模式和操作手法不一樣。可能兩地的企業個體會存在競爭,但大環境並沒有衝突。他們走的不是同一條路。”
而董國強認為,兩個“中心”應該同時存在,因為中國市場如此廣闊,需要多幾個文化交易中心,以與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北京是傳統的中國藝術品和文物交易中心,而香港是多元化藝術品交易中心,兩者沒必要分出高低。把哪個中心去掉,對市場都是一種打擊。”
儘管如此,香港與北京市場依然是競爭的關係。“對手越強,對市場繁榮帶來的作用更大,我們都能從中受益。”董國強説。
不過競爭也是潛在的合作關係:“這種合作可能是表面上看不到的,但大家都是在培育市場。”李雪松透露,業界的互通有無其實非常頻繁,比如香港的大拍,北京拍賣行人士都會前去觀摩,而北京的大拍上,也有香港行家的身影。“畢竟每一家拍賣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同行都需要觀察市場的最新變化。”
|